2018-01-05 3:40:16
文/《中國周刊》記者 王艷玲
攝影/吳軼、肖詩白、余永澤
責編/王艷玲
隨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圍墾、不合理的水產養殖、過度采捕灘涂貝類、生物入侵、偷獵毒殺等問題,導致這一地區濕地嚴重退化和喪失。由于各地對海域的圍墾仍在進行,預計未來我國濱海濕地灘涂面積喪失的速度還會加劇。
2017年8月19日,江蘇省東臺市條子泥濕地,漁民們在灘涂挖泥螺。依靠濱海濕地的漁民生活很辛苦,需要根據潮汐變化工作。黃海沿岸的濕地類型以灘涂濕地為主,盛產泥螺、多種蛤類、彈涂魚、以及鰻魚苗等,每年不同季節有不同物產。漁民們會在天氣適宜的時候下海捕撈。?肖詩白
《灘涂殤歌》攝影作品中反映了人類改變河流、填海造田、漁民即將消失的現象,人類與大海的合作關系,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讓人類成為了一個掠奪者。濱海濕地不停地被蠶食,漁民與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
2017年8月29日,江蘇省如東縣洋口港。正在施工的“小洋口(洋口鎮)重裝設備成套基地”,工程距離小洋口勺嘴鷸保護小區的中心位置不到2公里。?余永澤
據相關資料顯示: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已損失濱海濕地約219萬公頃,天然紅樹林面積減少約73%,約80%珊瑚礁被破壞。濱海濕地的圍墾和改造利用,不僅使濕地生物失去了棲息地,還直接影響到了沿岸漁業生產,同時導致沿岸生態環境惡化,海岸災害增多。
2017年10月24日,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小洋口工業園區。在沿海圍墾區建設產能落后高污染的工業園區,“向海要水、向海排污”在江浙滬是個普遍現象。黃海的濕地和近海污染導致漁獲質量下降,也造成了對人和生物的危害。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邱江平教授曾指出:“一般認為靠海近,建化工園區就有了緩沖帶,這種思路是不對的。”“因為靠海偏遠,又難防監管不力,企業容易發生偷排漏排。”?肖詩白
灘涂濕地實則處處蘊藏生機,作為陸地向大海的自然過渡,健康的濱海濕地為人類提供食物、消除污染、吸收溫室氣體、減緩風暴造成的危害,還為數以千萬計的候鳥提供賴以生存的空間。隨著人口的增加,工農業和養殖業的發展,使沿海地區的排污量迅速增加。而任意排放污染物,導致濱海濕地污染加劇。近年來,由于沿岸水體的污染和富營養化嚴重,近岸海域赤潮現象頻繁發生,并呈不斷上升態勢。濱海濕地的污染不僅使沿岸經濟利益受到嚴重損害,也影響了濕地環境,破壞了海岸景觀。
2017年6月30日,江蘇鹽城東臺條子泥濕地,這片濕地在2011年底經歷過全國一次性批準用海面積最大的圍墾項目。到2020年,還將有近6萬公頃的灘涂被圍墾。?肖詩白
《灘涂殤歌》攝影作品中的黃海的“黃泥湯”蘊藏著無限生機,是自然饋贈給人們和其他生靈的寶藏;退潮后灘涂濕地的“泥螺”,是漁民的生活來源,也是和他們共享一片濕地的候鳥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
2017年8月19日,江蘇省東臺市笆斗村。漁民陸大叔和妻子住在村邊入海口內河的漁船上。笆斗村離條子泥灘涂大概20公里,騎摩托過來采拾泥螺。夏天他們會受雇不同的老板,在周邊灘涂和近海捕撈泥螺為生。?肖詩白
千百年來,濱海濕地看似荒蕪的存在其實默默地為沿海的居民和動植物提供著生計和庇護。但濱海濕地依然在沿海開發的浪潮中離我們越來越遠。
2017年8月19日, 江蘇省東臺市條子泥。條子泥圍墾區2014年底剛剛完成一期圍墾。在依然存在大量利用空間的前提下,該區域還有繼續擴大圍墾的計劃:到2020年,還將在條子泥、東沙高泥兩地再圍墾5.995萬公頃灘涂,相當于近8萬4千個足球場。屆時,現在一望無際的灘涂也將變成陸地。不僅是漁民們,連承包這片土地的老板們,談及未來,更多的也是茫然和無奈。?吳軼
一望無際看似平靜甚至荒涼的濱海濕地,實則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從近海岸線的灘涂到近海,濕地的饋贈養活了世世代代居住在海岸沿線的漁民。隨著人“向海要地”的發展模式愈演愈烈,圍墾快速吞噬著濕地,不僅遷飛候鳥等受到了生存威脅,漁民也被迫改變生存方式,他們或在當地尋找別的營生,或背井離鄉外出打工。
2017年6月30日,江蘇省東臺市條子泥,退潮后在泥里“扎根”的沙葵。在中國,由于濱海濕地的價值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導致其保護一直存在空缺。甚至被列為“未利用土地”,成為耕地占補平衡、城市擴充的犧牲品,在沿海開發的浪潮中離我們越來越遠。?肖詩白
圍填海的低成本讓“為了圍墾而與海爭地”的策略發生在很多沿海地區。高投入的城市建設和低使用率成為了與海爭地的現象級產物之一,新建的城市新區和經濟開發區形如鬼城,只有因粗獷發展模式而不斷退縮的濱海濕地成了唯一的犧牲品。
2017年7月1日。上海市南匯東灘濕地,已經長滿了互花米草。互花米草是外來入侵物種,大量繁殖將會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堵塞航道、影響海水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并誘發赤潮。2017年底,包括上海、江蘇、浙江等在內的5個沿海省市將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希望這條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能夠給濱海濕地以及周邊的人們與各種生物繼續生存的機會。?肖詩白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