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3 3:52:52
文/劉樹勇
攝影/蔣建雄
責編/王艷玲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大規模的紀實攝影實踐全面展開。直到2000年,從語言形態來說,圖片故事講得最多。那時的報紙雜志全部有圖片故事的版面,使得整個20世紀90年代圖片故事成為中國攝影一個最大規模的樣式。而圖片故事基本上就是線性敘事,在需要表現一個更大結構的敘事時,這種方式就出現了問題。

中國紀實攝影最主要的方式有兩種,一是人群研究,二是區域性研究(我稱之為空間研究)??臻g研究比較少,空間研究最終要解決的是關系問題,而這個關系是很復雜的,在攝影行業內部,我認為沒有什么資源能夠支持解決這個關系問題。我當時正在教社會學,發現其中的社會學研究、區域研究方法已經非常成熟了。我曾經寫過一篇《圖像的社會學功能》(載于《中國攝影》2000年11月),講如何分解空間。解構好空間關系,影像就有了歸屬,有了整體的構架,如此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區域性描述。不僅是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在這方面都值得借鑒。而后來我又發現了一個資源——中國的方志,這種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可以借鑒來進行空間研究和空間描述,同時又很適合中國的國情。

以這些外來資源的研究方式,我對蔣建雄此前的拍攝給出了指導意見。2008年,他整理思路、做好準備,把這個村落分解成三十多個單元,重新開始拍攝。他長期住在那個村子里,用哈蘇6×6進行拍攝,洗印完成后迅速知道該放在哪個單元里。這種方法對空間描述非常重要。

第一部分是拍攝。包含這個村落的位置和周邊山水的關系,以及街道、院落、家庭、建筑,甚至是建筑的結構。這些影像又可以歸為兩大類;一是生產方式,包括四季勞作、農產農具等等;二是生活方式,就更復雜了,包括每個建筑中每個空間的用途。

第二部分是圖像的歷史研究。攝影通常被認為代表“從此以后”,用來記錄當下。那歷史怎么表達?有賴于歷史圖像的采集,有關這個村落的眾多照片、圖像,盡管不是這位攝影家拍的,但它們及其來源出處,都要掃描存底。

第三部分是文獻研究。比如,堯告村本身沒有什么文獻留存,但是已退休的村長喜歡寫日記,把村子里十幾年的大事小情,乃至村子的收支賬目全記錄下來,共有一百多萬字的資料。對這部分資料的整理做了三年還沒有最終完成,因為其中有很多方言土語。

蔣建雄有關堯告村的影像采集,援引了人類學、社會學、中國地方志等學術研究的方法資源,以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村落為觀察和描述的個案,經由十幾年的田野勘察作業,從橫向信息表達的層面,形成了結構清晰且內容極為豐富的大量影像資料。又從縱向描述的軸線,就影像所難以涉及的關于這一村落的歷史變遷、文化習俗等等方面,采集到大量一手的檔案性資料,從而完成了對于一個村落的整體描述。盡管在此提供的影像內容極其有限,但他在這一過程當中顯現出來的理性姿態和清晰的工作方法,已完成的研究成果,會對許多攝影師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
蔣建雄,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廣西攝影家協會會員。2001年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德藝雙馨優秀會員”榮譽稱號,2016年被評為柳州“公民榜樣”,2017年被評為廣西“公民楷模十大新聞人物”,2018年被柳州攝影家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2018年8月被人民攝影報評為十杰人民攝影家。著有《百味生活》《摩托故事》《白褲瑤》攝影作品集。
2016年《堯告村》圖片義賣,所得10萬余元款項全部回饋堯告村,資助30位困難學生完成3年學業,現為堯告村榮譽村民。
攝影專題《鐵路清道夫》和《摩托情結》分別獲首屆中國青年生存狀態攝影大賽人選獎(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攝影專題《融水苗族民居吊腳樓》,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俗攝影協會舉辦的第二屆國際民俗攝影比賽“人類貢獻獎”四等獎;攝影專題《摩托上的柳州人》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俗攝影協會舉辦的第二屆國際民俗攝影比賽“人類貢獻獎”提名獎;《摩托印象》獲第四屆佳能杯華人攝影比賽四等獎。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