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14:18:31 作者:梁鳳英
世界最大的水上廟會--溱湖會船節
溱潼,古稱秦泓。地處蘇北的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處,這里河港交織、氣候濕潤,境內多處發現麋鹿化石遺骨和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器。溱潼一度臨海,夏商時屬揚州,春秋時屬吳國。這里水草豐茂,麋鹿“千百成群”,農民“不耕而作”。鎮區四面環水,波光粼粼,環境優美,素有“水鄉明珠”之稱。
水鄉明珠—溱潼古鎮
溱潼古鎮屬于江蘇省泰州市,有著3000多年悠久的文化歷史。春天,我們來到溱潼古鎮,第一站是院士舊居。導游介紹,院士舊居始于清代,至今有200多年的歷史,占地2000平方米。走進里面看,西北方向有一個小亭子,西南方向有一座小石橋。走過寬寬短短的小石橋,我們進入了右手邊的一所小型私塾,只見里面擺放著幾張桌椅,上面擺放著毛筆、書本等學習用具。從私塾出來往東北方向走,是原主人家的大堂,也就是客廳,大堂正北方擺著一副桌椅,掛著字畫,東西方向也各有一副桌椅。
古鎮古巷
溱湖濕地公園
走出院士舊居,順著麻石小巷,花朵的清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原來前面是一棵碩大無比的茶花樹。清明期間,正是茶花開得最旺盛的時候,這棵茶花樹是宋代種植的,至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樹上的茶花大約有一兩萬朵。碩大無比的茶花樹旁邊,還開著幾叢矮矮的茶花,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茶樹東側,有一個個小院子。綠樹院里有一棵參天古樹,有著幾百年的歷史,據當地導游介紹,這棵樹表面上枝繁葉茂,其實里面是空心的。它的生命力可真頑強啊,望著這棵樹,我不由得聯想起了溱潼人的奮斗精神。
溱潼古鎮并不大,但這里有著濃濃的小鎮生活氣息。古鎮四面環水,波光粼粼。鎮子里的小巷縱橫交錯,窄窄的巷道中間鋪著石板路,石板路兩側嵌著一排灰色的磚塊,磚塊的縫隙生長著一層青苔,顯示出水鄉韻味。小鎮的房子并沒有徽派建筑那么高大氣派,與徽派建筑相比顯得有些低矮,房屋門窗也不大,窄窄的門,小小的窗,倒是幾處景點大院的門顯得有些闊氣。古鎮建筑獨具特色,民居以精巧見長,深巷幽居、麻石鋪街、老井當院;小巷九曲十八彎,狹窄處僅可通一人,家家相連,戶戶相通。迷宮一樣的小石巷里有青磚屋,木格窗,雕花的檐,照壁,伸上房頂與伸出院外的百年樹枝……還有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人們,他們房頂的炊煙裊裊,門前的黃狗時不時地打量游客,目送著拎水桶村民走過,眼巴巴地看著斜倚在樹干上的村民端著的飯碗……
溱湖國家濕地公園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溱湖不遜于蘇杭,這里簡直就是水的天堂。6300畝的水域展示了它寬闊的胸懷和包容;5.5米的深度則體現了她的無盡頭的神秘和溫柔。溱湖是一個與海親近的湖,是8000年前的一場海浸之后,留下的潟湖。里下河在此與淮河水溫情地交融,緩緩向東匯入黃海,形成了獨特的“三水文化”,三水匯聚催生了這顆江淮明珠。
溱湖又名喜鵲湖,因“昔多喜鵲飛集”而得名。湖區水面開闊,湖水清純甘洌,湛藍的湖泊、交織的河網、星羅棋布的洲灘島嶼,以及特有的濕地生態環境與里下河水鄉民俗文化,讓這片水域一直流轉到人們的心里。如果厭煩了都市生活的紛亂,不妨回歸生態濕地的寧靜,泛一只小舟在湖面輕蕩,耳邊伴著搖櫓阿婆清脆的歌聲,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看水鳥自在玩樂,遠離塵囂世俗,盡情享受自然的恩澤。
溱湖鳥瞰
溱湖的風景沒有過度開發,完全是純天然的。水面上有一些水草,蘆葦蕩里不時被驚起的一對對野鴨,讓我們都差點忘記這里的“主人”麋鹿了。遠遠地,看到麋鹿們有的在獨自散步,有的三三兩兩地在嬉戲。這里之所以被叫做“麋鹿故鄉園”,是因為1976年8月,在這里發掘出了全世界唯一一具完整的雄性麋鹿骨骼化石。離麋鹿故鄉園不遠的地方就是珍禽園,里面有白天鵝、黑天鵝、丹頂鶴,鴛鴦……它們生活在自然的生態環境中,一派悠閑。
“莫道江南花似錦,溱潼水國勝江南”,這是一位詩人對古鎮溱潼的贊美。當碧波浩渺的溱潼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大家都被它的美深深地吸引。溱湖水不像大海一般浩瀚深沉,不像長江一般奔騰不息,也不像小溪一般活潑歡快。和眾湖同媚,然而又與眾不同,透著靈氣。湖面上那一團團、一簇簇的浪花仿佛是歡迎的人群在揮舞著花束,我不禁有些恍惚,似乎看到日上三竿的時候,水面上竹篙如林,千舟待發,圩堤岸邊車輪滾滾,人流如織。溱湖國家濕地公園令我們陶醉,珍貴的麋鹿、熱情的丹頂鶴、悠閑的黑天鵝……置身于風光旖旎的溱湖景區,嬉戲于具有水鄉特色的“鄉土樂園”、乘龍舟航行于煙波浩渺的溱湖、一個個心曠神怡的,大有天上人間、世外桃源之感。
溱潼會船甲天下
說完溱湖風景,接下來可是溱湖的重頭戲了,那就是一年一度振奮人心的“溱潼會船節”。“溱潼會船節”于每年的清明之后舉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絕句仿佛讓所有的清明節都籠罩著一層蒙蒙的雨霧,千絲萬縷的鄉愁就在那一天飄飄灑灑。然而就在這千年古鎮,就在這十里溱湖,清明節卻走出了古詩人的傷感,燦爛成了一種民俗。會船當天,湖面上千舟云集、萬篙林立,湖岸上呼聲如潮、鼓樂喧天。這一天溱湖人每年都翹首期盼,在當地人看來比春節還要重要,因為這是他們獨有的節日。如今的會船節已經被列為“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十大民俗節慶活動”等榮譽。
水鄉風情
蓮亭
一年一度的溱潼會船日期在清明節的第二天。據傳,宋代岳飛部下張榮、賈虎與金兵大戰溱潼村,潰敵于縮頭湖,自己也陳尸湖畔不少。每逢清明節第二天,溱潼人便撐篙劃槳,匯聚溱湖,追悼忠魂,競舟禮祭,一直沿襲至今。會船最遲在清朝初期就產生了,其主題是紀念不朽的民族英雄,禮贊不屈的民族精神!
每年清明,四鄉八鎮的數百船只,上萬船民云集溱湖。沿湖四岸,人密如織,呼聲如潮,觀眾游客超過十萬人。再看水面,旗如海,篙如林,千舟待發,鼓樂喧天。貢船、花船、拐婦船應有盡有,秧歌、社戲、舞龍燈各領風騷,熱鬧非凡。其恢宏壯觀的場面,驚心動魄的爭賽,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稱民俗文化之大觀,被海內外人士盛贊為“天下會船數溱潼”。
會船節這天,鄉民們聞雞起舞,踏晨露,破曉霧,折三兩枝桃花,裹一身油菜花香,早早地從四面八方往比賽場地集結而來。趕集的人們帶著蝦籠子、蓑衣、斗篷、小鍬、鐮刀陸續趕來,進行物資交流,更增添了熱鬧氣氛。太陽升高,會船云集賽區。各種類型的會船紛紛亮相,令人目不暇接。篙船是會船的主要道具,平時叫丫梢子,30名水手一人一篙,篙子末尾扎塊紅布,水手身穿白色襯衣,青布褲子,頭扎毛巾,小腿上纏著白綁布,腰圍紅綢子。站在船頭上叫“頭篙”,又叫站浪頭,他是全船的組織者。“頭篙”用篙子指揮大家的行動,篙手中有個敲鑼的,叫“揚鑼”,他隨著頭篙用鑼聲傳達號令。如果說會船是一首豪邁的進行曲,那么,女性操作的劃子船便是溫柔的抒情小調。劃船上的女水手們人手一槳,槳柄上扎著紅布。船要打扮,人也要打扮。中年婦女白衣藍褲,頭裹粉紅毛巾,腰扎紅綢子,清新明快。姑娘們則以紅為美,剪著短頭發,頭插紅花,服裝上紅下藍,紅腰帶,紅綁腿。“揚鑼”的身上還披著紅披風,英姿颯爽。花船以演唱為主,不參加比賽。它由兩條船固定在一起,上面搭著戲臺,有樂隊和演員,個個濃妝艷彩,且歌且舞。從20世紀40年代起,原來只在岸上玩耍的蕩湖船、龍燈,也到花船上一展風采。
由清一色娘子軍組成的60條劃船編隊,如彩蝶在水面上翻飛,似彩虹在浪花中穿行,形成百舸爭流、浪遏飛舟的雄壯氣勢,又讓人遙想起當年明朝大將侯必大在神潼關抗倭時,老百姓不論男女紛紛撐船助戰的威武。
溱湖大會船
氣勢最為磅礴的,當屬篙船方陣,200艘篙子船,在萬眾的吶喊聲中,伴著高亢的鑼聲,揚篙激浪,以排山倒海之勢,呼嘯而來。似乎還能聽到南宋時期,岳飛及義民張榮、賈虎多次在溱湖與金兵英勇作戰的兵戎金戈相擊之聲。
夜晚,龍燈在船上飛舞,人們邊舞邊唱,千萬觀眾翹首相望,側耳傾聽,場面蔚為壯觀。水面上竹篙如林,千舟待發;圩堤岸邊車輪滾滾,人流如織。
兩船對齊后,開始“揚鑼”,鑼響兩聲,發出競賽的號令,接著水手們亮起嗓門齊喊:“下!下!”篙手兩臂張開,兩手揮動竹篙,筆直地兩上兩下,像排劍一樣戳向藍天,齊上齊下,竹篙與船幫相碰發出“篤篤”撞擊聲。揚篙如長矛列陣,下篙似巨蟒入水。有節奏的鑼聲越來越緊,船立刻從水面上騰起,猶如離弦之箭,直向寬闊水域上劃定的終點穿去。頓時,水面上萬朵浪花嘩啦啦一齊綻開,湖面湖岸人山人海,千支竹篙像千支鼓槌,在溱潼湖的鼓面上敲擊出驚天動地的鼓點;千支竹篙像千支彩筆,把水鄉的天地描繪成色彩絢麗的美圖。
大場面,大氣派,無限風光,萬種風采。兩強相爭勇者勝,只聽一陣鑼響,這是獲得優勝的會船發出了停篙的號令。一組接一組不斷地比,反復地賽,把會船競賽推向高潮……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