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3 15:46:40 來源:中國婦女 作者:崇海林
●現在無論是精神科專科醫院還是綜合醫院的心理學門診,都有多于以往的青少年和兒童就診者、來訪者,主要癥狀是——不想上學,不想去學校,去不了學校。
?●因厭學就診的孩子中有部分小學生,而初、高中學生更為多見。他們的癥狀多是,一去學校就有各種身體不適,或者情緒崩潰,慢慢地就不去上學了。
?●從醫學視角來看,兒童青少年是情緒障礙的高發年齡。國內、國際的流行病學調查都顯示了這一點。?
?
?9月是開學季。告別暑假的舒緩、輕松,學生們進入緊張、全新的學習生活,大多數孩子對假期有不舍、對開學有壓力情緒是正常的。然而,有一些孩子,因心理問題帶來身體上出現嚴重癥狀而無法正常入學,不得不在父母陪伴下或者獨自走進醫院尋求專業醫療干預。
??近日,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來到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采訪了精神科主任醫師劉琦教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袁俊亮博士。
??劉琦表示:“現在無論是精神科專科醫院還是綜合醫院的心理學門診,都有多于以往的青少年和兒童就診者、來訪者,主要癥狀是——不想上學,不想去學校,去不了學校。”
??開學季,孩子有“不想上學”的心理是正常的
??劉琦表示,開學前孩子“不想上學”的消極情緒,與平時我們常說的“厭學”是有本質區別的。
??厭學,一般指的是孩子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它發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之中,若不及時干預,可能會演化為嚴重的心理障礙。
??長假過后,孩子們表現出不愿返校的情緒,往往源于生活與學習環境的突然轉變,使他們出現短暫的不適應。值得注意的是,焦慮并非學生獨有的情緒,一些教師在開學前也會經歷心理壓力的攀升,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面對開學產生焦慮感都是正常的。
??面對孩子對上學的焦慮情緒,理解和接納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很多父母聽到孩子不想上學,總是苦口婆心地灌輸大道理:“所有小朋友都會上學,你現在不上學,你以后怎么辦?”反復強調不上學的后果,會更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我們不妨換位思考,假如你最近上班十分辛苦,回到家對家人說:“我不想上班了!”也不愿意聽到對方說:“你不上班怎么行?以后日子怎么過?”你更愿意聽對方說:“是不是工作遇到什么難事了?跟我說說。”
??孩子也一樣,當他跟你抱怨:“我不想上學”,并不意味著孩子真的想放棄學業,他只是想讓你了解他的心情,肯定他的感受。如果我們能夠認同孩子的情緒并愿意傾聽他們的心聲,孩子的焦慮情緒就會得到很大緩解。
??情緒障礙導致孩子厭學
??劉琦介紹,因厭學就診的孩子中有部分小學生,而初、高中學生更為多見。他們的癥狀多是,一去學校就有各種身體不適,或者情緒崩潰,慢慢地就不去上學了。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袁俊亮博士指出厭學的孩子一般存在以下五種心理問題:
??自尊心與自信心下降:由于無法進入理想的學校或學習環境,導致自卑,不了解自身優勢,認為自己不夠優秀,從而影響自信心。
??壓力過大:面臨升學壓力或家庭期望,孩子可能會感到焦慮,甚至出現抑郁癥狀。這種心理狀態可能導致學習動力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情緒管理能力不足:許多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缺乏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可能表現出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影響心理健康。
??社交障礙:無法正常上學的孩子可能會缺乏與同齡人互動的機會,導致社交技能發展受限,進一步加劇孤獨感和隔離感。
??家庭關系緊張: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父母的情感支持和溝通方式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家庭關系緊張或缺乏支持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劉琦介紹,情緒障礙的兩個核心心理體驗,一個是恐懼,一個是擔憂。
??恐懼,患者總是感到非常害怕,這些害怕有可能是有具體的原因,比如害怕考試,害怕當眾發言,害怕與別人相處,害怕遇到自己難以應付的環境或處境。這種害怕表現得非常嚴重,以至于產生了控制不住的緊張、驚懼的身體表現。
??擔憂,患者因為出現過特別恐懼的事物或場景,所以擔憂這種恐懼的情形再次出現,或者長期擔心可怕的、各種小概率事件的發生。
??劉琦解釋說,出現這些心理表現的同時,人就會表現出植物神經過度喚起的癥狀,比如心慌、手抖、出汗、尿頻、尿急、肚子疼、惡心嘔吐、食欲缺乏等癥狀。嚴重的還會出現活動過度,比如不停地用小動作來緩解焦慮;或者不停地走來走去等。在這種情況下,是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的。焦慮也會導致身體特別疲勞、失眠以及身體多部位的疼痛,尤其是頭疼。
??實際上,從醫學視角來看,兒童青少年是情緒障礙的高發年齡。國內、國際的流行病學調查都顯示了這一點。
??讀懂孩子“不想上學”的畫外音
??“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看不到希望。”
??對于這樣的孩子,袁俊亮指出,家長要關注其問題的根源是孩子對自己的能力評價不足,父母要循循善誘地幫助孩子了解自身的優勢。
??袁俊亮說,在門診案例中,有些孩子特別刻苦,家長說孩子晚上學到12點才睡覺,有一點點時間都會用來學習。雖然孩子真的努力,但是成績就是上不去。家長困惑,孩子焦慮。這樣的孩子普遍有自卑心理。當一個人壓力太大的時候,會阻礙智力發展。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多關注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潛能。家長要學會從點點滴滴中發現孩子的優勢和閃光點,幫孩子樹立自信心。要從小事著手,看到孩子努力的過程。
??“我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不知道學習的意義是什么。”
??家長首先要讓孩子設想要過怎樣的人生,這樣的人生需要付出哪些努力。如果家長不幫助孩子去梳理,孩子的目標很有可能變成空想。
??明確目標后,就會選擇相應的工具,選擇相應要走的路,讓孩子能夠明確地看到他的未來,從而喚醒孩子的學習動力。在青少年時期,勵志就像是一根繩索,家長善用好這根繩索,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強大的助力。
??“我不是不想學,我是真的學不會。”
??有的孩子感到,其他同學輕松就排到班級前幾名,但是自己怎么學都不見效果。孩子此時會產生自我攻擊,覺得自己笨。這樣的孩子,他們的心理能量會放在應對父母的壓力上,而不是放到學習上。其實,“不會學”是“學不會”的原因,而“學不會”又是“不會學”的結果。
??此時家長要幫助孩子尋找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總之,家長要及時感受到孩子的情緒變化,要對孩子進行心理安慰。可以嘗試:1.自我激勵法。看到孩子好的地方,要告訴他。2.語言暗示法。比如說孩子想學數學,家長可以說:你可以試一試啊。3.環境調節法。比如窗簾換新的顏色,讓家里看起來更明亮;或者養花,養小貓、小狗等,都有撫慰調節作用。音樂、運動等等也是有效的辦法。
??劉琦強調,出現問題要積極就診和治療,產生疾病不是一朝一夕,治療也如此。了解情緒障礙各種風險因素就是為了及早預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于人類來說,豐富的自然環境、良好的依戀關系、營養的飲食、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支持性的社會關系,都是促進個體精神心理有序發展、緩沖壓力的有效方式。個體成長的微環境千差萬別,還需要每一個家庭認真對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耿興敏)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