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4 16:43:17 作者:梅淑娥 孟江波 賀書云
綠水青山(攝影:衛江偉)
近年來,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洛陽南部生態涵養區”總體定位,把生態經濟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特色鮮明、綠色生態、產業融合”要素,以“產業為基、生態為先、文化為魂、融合為要”,大力推進生態經濟示范帶建設,全力發展全域旅游和鄉村旅游,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高標準打造高質量鄉村振興的“洛寧樣板”,加速形成美麗鄉村建設的“洛寧品牌”,實現了“生態美”和“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近年來,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圍繞“洛陽南部生態發展區”總體定位,堅持以富民為導向、項目為王、生態優先、創新引領、改革賦能原則;以鄉村振興為主要抓手,以全域旅游為重要載體,以城鄉融合為基本支撐,持續改善民生;緊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三張名片”,著力推動經濟發展提質提速,加快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奮力譜寫現代化洛寧建設新篇章。
圖:洛寧縣地處洛河中上游,是洛陽市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飲用水源地,這里自然資源豐富、綠色優勢突出、農業特色鮮明。(攝影:梅淑娥)
洛寧縣在謀劃鄉村振興中不斷探索新路子,取得了新突破,“山水田園、秀美洛寧”生態品牌也愈加響亮。
秀美洛寧 打好美麗鄉村“組合拳”
北國竹鄉洛寧縣,是中華文明源頭“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洛出書處”“倉頡造字臺”“伶倫制管”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標注著文明之源、文字之源、音樂之源的符號。洛寧地貌“七山二塬一分川”,山清水秀,林木覆蓋率達59%,生態環境良好。洛寧是世界上緯度最高的淡竹原產地,現有原生態古竹林1萬余畝,素有“北國竹鄉”之美譽。
洛寧原生態古竹林(攝影:張小江)
洛寧縣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文化稟賦,大力實施國土綠化提速提質計劃,高標準建設城區濱河公園和鳳翼山生態公園,實施綠地游園及城區綠化項目36個,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污水處理率、洛河生態治理工程水體治理完成率均為100%,全縣林木覆蓋率已達65%,生態環境更加宜居。
洛寧域內景區以嶕峣山原生態最為著名。嶕峣山是豫西崤山東部主峰,主海拔1114米,峰頂有玉泉寺。山腰有龍王廟,俗稱廟山。山中有石門石燈、神泉寶馬、廣成子煉丹處等遺址和傳說。松林掩映之中,名剎古寺,曲徑通幽。夏日的嶕峣山風云變幻,神妙莫測,山體景觀、時令景觀都十分獨特,自古有“廟山起云,暴雨傾盆”、“廟山戴帽,長工睡覺”之說。嶕峣山山腰有風、雨、雷三潭。據傳,風潭動則起風,雨潭動則來雨,雷潭動則打雷。嶕峣山林木蒼莽,松濤起伏,保持著神秘的原生態。
嶕峣山腳下的小界鄉大部分村都處在旱塬上。過去無水無電,現在村村通公路,門前節能燈隨處可見,自來水進村入戶,各個村的變化讓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家后有不想再走的感覺。每逢春季,嶕峣山春光明媚,山花爛漫,草長鶯飛,更有十里槐花長廊香飄四野,沁人心脾。嶕峣山鄉村田園的旖旎風景,如詩如畫,成為人們休閑游覽、放飛心情的好去處。小界鄉近年來發生的變化不僅是洛寧縣的一個縮影,更是鄉村振興脫貧致富的一個典型。
此前,洛寧屬于“國家級貧困縣”,2019年5月洛寧脫貧摘帽。縣委宣傳部部長汪旭霞介紹:2021年2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洛寧縣扶貧開發辦公室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洛寧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上下同心,精準扶貧,精準發力,決勝脫貧攻堅成績突出,為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洛寧縣從農民生活到鄉村鄉貌再到生態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4A景區神靈寨、樓梯山狩獵場、全寶山森林公園、蓄水量13億立方米的故縣西子湖等自然生態景觀風光宜人。美麗洛寧、宜居洛寧、生態洛寧逐漸成為現實。在外地工作的洛寧人都為家鄉飛速的發展和變化感到高興和自豪。
生態洛寧(攝影:孟江波)
縣委書記王淑霞(中)縣委副書記、縣長王瑞(右一)在基層調研(攝影:梅淑娥)
洛寧縣把推動鄉村振興擺在優先位置,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一場硬仗來打,堅持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契機,通過“12345”工作法,有針對性、側重性地對“臟亂差”現象進行全面整治,激發群眾主動參與的內生動力,引導農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激活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創建動力,推動“一處美”向“一片美”轉變,打好建設美麗鄉村“組合拳”。
治水興水 打造別樣水美鄉村
山川秀美,關鍵在水。沿河而建,濱水而居,蜿蜒流淌的洛河,鑄就了洛寧的城市格局。近年來,洛寧縣扎實開展行業扶貧,嚴守生態紅線,統籌考慮全縣小流域綜合治理、鄉村振興、全域旅游、水美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有效促進了人居環境提升、生態旅游發展的雙贏。
秋季的洛寧,沿著洛河綠道漫步,湛藍的河水映襯著湛藍的天,水天一色,美不勝收。沙洲掩映的水面上,成群的白天鵝愜意地暢游覓食,畫面格外唯美。
作為洛河出山入川的過渡地帶,洛河洛寧段南北兩山匯流的大小溪澗有35條。近年來,洛寧縣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生態優先、人水和諧的理念,對需要治理的23條河流,以底數為基礎編制工程設計方案,積極開展小流域“兩清一護”綜合治理工作。如今,洛河兩岸成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綠色長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住綠水青山,就守住了最好的資源。如今,‘守綠換金’已經成為洛寧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最基本的價值選擇。”縣委書記王淑霞表示,洛寧以河流水系為脈絡,以鄉村集鎮為節點,持續深化“兩清一護”綜合治理,加快推進水美鄉村建設,真正讓小流域成為秀美洛寧的“點睛之筆”。
結合鄉村振興和城市提質,洛寧縣堅持把流域作為一個整體單元,在縣城、集鎮、中心村等節點,統籌考量山、水、林、田、路、村、產業的關系,打造別具韻味的水美鄉村。區別于以往鋼筋水泥的“硬治理”,當下的水生態提升更注重人水和諧。在城鎮段,沿河就勢布置健身綠道、文化雕塑和親水平臺,打造濱河公園;鄉村郊野段則凸顯自然,各具特色。當下,興華澗竹夢小鎮、神靈澗上陶峪民宿群等美麗鄉村正悄然呈現,群眾的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治水興水是最大的民生。目前,洛寧縣390個行政村(社區)、43.64萬農村人口均已達到飲水安全標準。放眼洛河兩岸,產業集聚區、品質住宅區鱗次櫛比、活力迸發,成為當地高質量發展的亮麗風景線。
洛寧縣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生態縣創建為抓手,積極推進“河長+”工作模式,開展嚴厲打擊涉河涉水違法犯罪行為、“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全民清河月、黃河岸線利用項目整治等一系列治河護河專項行動。
山水洛寧(攝影:趙新民)
圖:洛寧縣故縣水庫 洛寧縣被授予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稱號。(攝影:杜培兵)
近日,縣委副書記、縣長王瑞在中共洛陽市委宣傳部和洛陽市人民政新聞辦組織的“非凡十年,出彩洛寧”喜迎二十大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年來,洛寧縣立足“洛陽南部生態發展區”總體定位,以富民為導向,以項目建設為引擎,以鄉村振興為抓手,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洛寧縣堅持生態優先,抓防治、增優勢,綠水青山宜居宜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保護和系統治理,洛寧縣 PM10、 PM2.5濃度、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保持“兩降一升”;完成 23條河流“兩清一護”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10座小水電整改任務,洛河國控、省控斷面水質監測達標率均為100%,西子湖成為洛陽市民飲用水源地,確保了“一河清水送洛城”。這十年,搶抓“雙碳”機遇,大力栽植高效固碳樹種和鄉土珍貴樹種,洛寧縣已實現森林覆蓋率 53.7%、林木覆蓋率 65%。全寶山、神靈寨分別被評為“中國生態文化名山”、“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經濟林產業示范縣”“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達標縣”,入選“ 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 (市 )”。如今的洛寧,生態優勢正加速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
特色鮮明 綠色生態產業融合
每個人對美麗的田園和寧靜的鄉村,都有詩一般、夢一樣的記憶。
從洛寧縣伏牛山區走出來的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張宇,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不斷地書寫自己的鄉村體驗,他對自己夢中的田園和夢中的鄉村,感受十分深刻。他認為,中國鄉村旅游市場的前景十分廣闊。一是城里人看鄉村;其次是鄉村人看鄉村;最后是鄉村看鄉村,你看我村,我看你村,所以鄉村旅游的潛力非常大。在偏僻的鄉村,它對拉動經濟和消費,作用是驚人的。鄉村旅游,從某種意義上講,顛覆了農村里的農民守著傳統種植業的觀念。同時,它給農村帶來了城市里的氣息,使城里的資源,在農村進行了重新配置。
據了解,洛寧縣從不同角度挖掘村莊特點,在適宜點位打造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等景觀公園,實現了從一處美到全村美,彰顯出鄉土風情、故園味道、兒時記憶,讓人們看到歷史、感受文化、記住鄉愁;立足村莊類別、村莊特色、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逐村逐鎮高標準編制村莊規劃及重點村鎮景觀節點改造提升規劃,實現從一村美到全域美。
生態洛寧 綠色田園(攝影: 王海)
近年來,洛寧縣把生態經濟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特色鮮明、綠色生態、產業融合”要素和“產業為基、生態為先、文化為魂、融合為要”要求,大力推進生態經濟示范帶建設。
洛寧縣立足本地自然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圍繞生態經濟提升賦能,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提升二產三產質量效益,增強生態經濟的輻射帶動力。成功引進北京強佑集團,在趙村鎮、陳吳鄉、馬店鎮、澗口鄉等鄉鎮,種植油用牡丹3萬多畝。目前,以土橋村為核心流轉3000畝土地發展牡丹花海觀光園,共栽植各類觀賞牡丹品種122個106萬株,芍藥品種51個68萬株。今年,接待游客已超10萬人次,帶動400多戶群眾增收致富。
同時,洛寧縣牡丹籽及牡丹花茶、元寶楓籽、核桃全產業鏈加工項目,總投資9億元,建成達產后,將在洛寧縣逐步形成牡丹產業的全產業鏈。
產業支撐 打造“洛寧樣板”
近年來,洛寧縣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牢牢把握“洛陽南部生態涵養區”總體定位,通過發展全域旅游和鄉村旅游,進一步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高標準打造高質量鄉村振興的“洛寧樣板”,實現“生態美”和“百姓富”有機統一,加速形成美麗鄉村建設的“洛寧品牌”。
洛寧縣以特色產業為支撐,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發展高品質的林果業、中藥材、綠色健康養殖業和鄉村旅游業,并把品質、品位、品牌貫穿產業振興全過程。洛寧在提升生態經濟示范帶中重點打造興華全寶山竹夢小鎮,積極推進其他生態經濟建設,謀劃產業、生態、文化、融合、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項目120個,年度計劃投資18億元。
如今,位于上戈鎮的豫西蘋果谷一年一度的“河洛蘋果文化節”吸引著廣大群眾的目光,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促進產業效益倍增;馬店關廟沙梨谷春天“梨花節”、采摘節,使村莊人氣旺、環境美、產業興;牡丹康養小鎮“域內搞種植,域外搞加工”,花開時節游人如織,完整產業鏈帶動群眾就業增收;玄滬河洛書小鎮“生態鋪底色、文化賦靈魂、景區搭平臺”,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春山溪谷依托秀美山水、槐花長廊,通過“體育+賽事+旅游”,激發鄉村跨越發展新動能……
洛寧縣通過生態經濟示范帶打造,帶動3394農戶、14477人長期穩定增收致富。
洛寧縣洛書文化生態旅游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的實施,不僅能夠明顯改善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壯大特色產業,還依托游客服務中心等項目,將示范區內兩個3A級旅游景區和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串珠成鏈,推進鄉村旅游連片規模發展,增加更多就業崗位,進一步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鄉賢賦能 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
九月洛寧草木蔥蘢,鮮花盛放,金果飄香,儼然一幅秀美的詩意畫卷。“一畝園,十畝田,家家戶戶有梨園。”洛寧縣馬店鎮如今的景象,離不開李應賢多年的努力。20世紀80年代,李應賢退伍回鄉,一心專注本地沙梨新品種研發。他自籌資金300多萬元,建立了全國領先的喬砧籬架密植“金珠果”示范園,帶動洛寧縣金珠沙梨種植面積達4萬余畝,產值1.3億元,5000余農戶從中受益。
在洛寧縣,還有一大批像李應賢一樣的鄉賢人才,正在成為帶領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激活鄉村振興的活力源泉。
去年,《致洛寧籍在外鄉賢一封信》在網絡上流傳。這份“來自家鄉的呼喚”全面介紹了洛寧的經濟發展和投資環境,“衷心期盼和熱烈歡迎鄉賢在外開創輝煌事業的同時,能夠以更大的熱情關心家鄉發展,返鄉投資興業,以開闊的視野、豐富的閱歷反哺桑梓。”字字情真意切,為吸引鄉賢返鄉興業搭建起回歸“連心橋”。
洛寧對鄉賢的誠邀不僅在于字里行間,還在于著力謀規劃、定政策、搭平臺。為充分發揮鄉賢優勢、凝聚鄉賢力量,洛寧建立起鄉賢人士數據庫、服務鄉賢智力庫、鄉賢創業項目庫。激發鄉賢返鄉創業熱情,離不開政策支持。洛寧縣針對鄉賢返鄉創業,制定了涵蓋財政獎補、金融服務、稅費減免等7個方面21條優惠措施,為鄉賢回家發展鋪路。
洛寧還在全縣各鄉鎮篩選產業相對集中、土地資源廣闊、基礎條件好的區域重點打造鄉賢返鄉創業園,目前已完成18處。底張鄉“鄉賢返鄉創業園”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集群,先后落地食品加工企業4家,帶動周邊村莊近400名勞動力就業,園區年產值近2億元。全縣涌現出古村、塢西村、祝家原村等為代表的創辦企業集中、帶動效應明顯的試點村典型。
在為鄉賢推介重點項目、積極聯絡鄉賢感情、打造鄉賢創業試點村、推廣鄉賢創業經驗等多措并舉下,洛寧縣鄉賢“同心圓”越畫越大,一大批像李應賢一樣的鄉賢人才“歸雁而來”,為家鄉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全縣“鄉賢經濟”成果豐碩。
例如,鄉賢楊紅濤將洛陽龍門藥業有限公司入駐到縣產業集聚區,為洛寧縣生物醫藥行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每年增加稅收300余萬元,帶動就業200余人;鄉賢朱小強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帶回景陽鎮南洞村,以“草皮+陽光玫瑰葡萄+小龍蝦+休閑觀光旅游”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帶動本村及周邊群眾500余人務工……
“洛寧鄉賢人才遍布省內外,要精準摸排,分類統計,有的放矢,吸引鄉賢回家鄉施展才華和抱負。”縣委書記王淑霞說,“下一步,將圍繞鄉村旅游、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電商物流等產業,繼續建好鄉賢返鄉創業平臺,宣傳優惠政策,在謀劃鄉村振興中不斷探索新路子,取得新突破。同時,洛寧將持續保護好生態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完善服務水平,推出具有豫西特色民宿,大力發展溝域生態經濟,打造山水田園、秀美洛寧畫卷里最真、最亮、最生動的底色。”
豐收在望(攝影:梅淑娥)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