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级a毛一级a看免费视频_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_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久久_一级a一片久久免费_欧亚一级毛片免费看_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_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观看_一级毛片AAAAAA免费看

中國周刊

守護大秦嶺“中央水塔”

2022-09-27 15:35:12

6月9日,首次六省一市政協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會議在西安召開,來自青、甘、陜、豫、鄂、川、渝六省一市政協的負責同志共聚一堂,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保護好大秦嶺‘中央水塔’”議題作交流發言,積極建言資政,廣泛凝聚共識,共同助力秦嶺地區的保護與發展。


圖片1.png


霍金花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協副主


提高站位當好衛士 


為保護大秦嶺“中央水塔”作出積極貢獻


在河南省四大流域中,除海河流域外,黃河、長江和淮河流域的水資源均受益于秦嶺,本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58.6毫米,水資源總量132.11億立方米。為堅決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議將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制定有關法律法規,編制有關規劃和工作方案。國家有關部門牽頭,以跨省界河流段為重點,健全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防范跨省界水環境污染風險。國家污染治理和節能減碳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向丹江口水源區重點傾斜,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資源綜合利用、水資源節約等項目建設。建立補償標準穩定增長機制,逐步實現森林生態效益損益補償。跨流域流調、水系連通等工程,是優化水資源配置,緩解區域水資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建議國家將相關投資納入國家“十四五”投資范圍。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投資力度,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


此外,在建立六省一市政協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聯動機制方面,建議由全國政協人資環委主導搭建協商平臺,六省一市政協輪流承辦;七省市政協主席聯名提交提案,反映本區域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意見和訴求。


圖片2.png


屈謙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主


牢固樹立“兩山”理念

  

保護好大秦嶺“中央水塔”


重慶城口、巫溪、巫山地處秦嶺南麓大巴山區,是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重要生態屏障和國家南水北調中線重要水源涵養地。重慶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搶抓共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制定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高質量發展總體規劃,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積極與環秦嶺地區六省開展深層次多領域合作,共同推進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重慶編制了《重慶市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部署大巴山區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五水統籌”,加快重慶水網建設,全面建立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雙總河長”架構和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河長體系。“十三五”期間,重慶市涉大秦嶺區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59平方公里。


為推進大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資源保護和利用,建議加快啟動戰略平臺和生態經濟圈建設,協同實施秦巴山區生態保護修復任務;推動完善秦嶺地區生態保護頂層設計,謀劃構建“1+N”規劃體系,研究制定《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全力搭建跨省市高層次會商協作平臺,設置秦嶺管理保護專職機構,細化協作聯動機制;加大中央財政對秦嶺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修復的轉移支付力度;將城口縣納入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對口協作范圍,支持城口水塔建設,建立受水區與水源區“一對一”對口協作關系。


圖片3.png


尚勛武  全國政協常委、甘肅省政協副主


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生態 


共同維護秦嶺地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


甘肅涉秦嶺地區位于甘、陜、川、寧四省(區)交界處,是黃河、長江上游重要水源補給和涵養區,是我國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和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的節點區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突出,區域戰略地位重要。甘肅涉秦嶺地區分屬長江流域的嘉陵江水系、漢江水系和黃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洮河水系。2021年,甘肅涉秦嶺地區供用水總量為4.45億立方米。


近年來,甘肅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堅持以河湖長制為抓手,有序推進河湖生態流量保障工作;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強化自然保護地優化和管理,促進區域生態系統更加完整、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為推動水資源保護和水安全保障,建議研究制定秦嶺水資源保護、水功能規劃、山洪災害防治等專項規劃;提高秦嶺地區水安全保障,加快推進白龍江引調水工程立項和實施進程,同時實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退化林修復,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整體功能;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和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加強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秦嶺水生環境持續改善;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大秦嶺地區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資金投入力度,提高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建設、巡護監管、科研監測、保護管理能力;設立秦嶺生態保護專項資金,鼓勵中央企業投入公益性生態保護專項資金,參與國家儲備林建設。


此外,應聯合國家和六省一市科研院所和相關高校,建設秦嶺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盟,打造秦嶺生態文明建設共享共治服務體系,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同時,加強環秦嶺地區各省市交流合作,重視有關水資源保護利用、森林草原資源保護、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國家公園創建等工作,共同維護秦嶺地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圖片4.png


魏增軍  陜西省政協副主


認真履行秦嶺衛士職責 


切實保護好“中央水塔”


秦嶺的主體在陜西,東連豫鄂,西接甘隴,南望巴蜀,北瞰關中,蜿蜒于西安、寶雞、渭南、漢中、安康、商洛6市。陜西涉大秦嶺地區主要包括狹義上的秦嶺和大巴山兩部分,水資源總量約333.51億立方米,約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79%,年均降水量約820毫米,是陜西省最主要的水源涵養區。其中,秦嶺北麓31.1億立方米,是渭河的主要補給水源地,也是關中城市群用水的重要來源;秦嶺南麓和大巴山地區302.41億立方米,是嘉陵江、漢江和丹江的源頭區,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區。


近年來,陜西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做好頂層設計,編制印發《陜西省秦嶺水資源保護利用專項規劃》《陜西省秦嶺水土保持專項規劃》《陜西省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規劃實施方案》,修訂出臺《陜西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堅決貫徹河湖長制,加大流域污染治理,區域內28座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


在開展水土保持治理方面,強化源頭管控,全面梳理水土保持權責事項;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常態化開展全域遙感監管,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開展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設,建成國家和省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12個。“十三五”以來,我省引漢濟渭調水工程在秦嶺南麓漢江干流和支流子午河上分別修建水源工程黃金峽水庫和三河口水庫,并通過穿越秦嶺山脈的98.26公里輸水隧洞調水至關中,三河口水庫并網發電,黃金峽水庫2023年將建成投運;謀劃了引嘉入漢以及漢中焦巖水庫、勉縣玉帶河水庫、安康恒河水庫等一批大秦嶺地區引調水工程。


建議建立國家層面大秦嶺區域體制機制,設立國家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辦公室,建立省部聯席會議制度;編制大秦嶺“中央水塔”保護規劃,明確大秦嶺地區在生態保護和水源涵養方面的定位;加大在秦嶺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以“秦嶺生態保護—南水北調發展基金”為主導的跨省補償機制;將秦嶺地區地方公益林優化調整為國家級公益林,按照一定標準進行補償;將引嘉入漢工程納入南水北調后續工程總體布局統籌推進;成立國家秦嶺研究院,為大秦嶺地區的保護與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圖片5.png


周先旺 湖北省政協副主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


大秦嶺湖北部分主要在東段支脈大巴山和大別山,包括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湖北省十堰市地處秦巴山區腹地,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和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也是抵御北方沙塵暴南下東移,阻止南方酸雨北上西進的天然生態屏障。


近年來,丹江口庫區水質長期保持在Ⅱ類級,神定河、泗河水質消除劣V類,水質達到Ⅳ類及以上;十堰市10個縣(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地下水國控點水質達標。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到行動上,履行好“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的政治責任和光榮使命。要進一步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扎實推進“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要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區域特色產業,釋放生態紅利大力發展旅游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綠色含量”,努力實現生態高水平保護、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議進一步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對于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區域逐年提高生態補償,國家安排資金或從調水費中安排資金對丹江口庫區及上游進行生態補償;將秦巴山區生態修復項目納入國家重點項目庫中,增加生態修復資金投入;加快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實施,深化漢江跨省聯防聯控聯治機制,加強汛期污染管控,進一步降低入庫污染水平;建立跨省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共享數據信息,提升突發環境應急能力;充分運用六省一市政協協商聯動機制,每年確定一個會議主題,圍繞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形成綜合性意見建議,以聯名提案的形式報送全國政協,從國家層面爭取政策支持,共同促進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微信截圖_20220818143900.png


鐘勉 四川省政協副主


加大水資源保護利用 


助推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環秦嶺水資源保護利用取得了積極成效。


通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2021年,四川省環秦嶺地區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300平方公里,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今年1月至4月,涉及的27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以實際行動守護了大秦嶺“中央水塔”。


在水資源保護利用方面,一是堅持規劃引領,加大項目投入,在環秦嶺地區開展“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研究,謀劃生活污水處理基礎設施補短、河湖水域生態保護修復等項目,進一步提升環秦嶺地區現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二是全面推進河湖長制,強化流域聯防聯控,深化激勵、考核、暗訪、進駐式督查、河湖長制重點工作、長江保護法協調等六項機制,確保河湖長制運行高效順暢,同時與周邊7省區市全部簽署協議,共同推進嘉陵江、渠江流域突發環境事件聯防聯控工作。三是堅持依法治理,推進突出問題整改,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立法,依法落實監督執法職責。四是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推進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及水保綜合治理,截至目前,全省環秦嶺地區取水許可證保有量707宗,審批河道外取水許可量1.36億立方米。


為更好保護和利用水資源,建議加大對秦嶺地區流域水資源保護利用系統性規劃和頂層設計,向國家爭取統一制定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建立重大項目共商、同向治污機制;借鑒《長江保護法》模式,由國家部委牽頭,推進嘉陵江全流域立法,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監管,加大跨省級區域生態環境行政聯動執法,在環境準入、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方面形成剛性約束;通過國家協調、省際協商,探索建立川渝陜甘嘉陵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損害配套政策,從國家層面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環境質量優良地區生態轉移支付力度,提高生態效益補償標準。


微信截圖_20220818144140.png


張文魁 青海省政協副主


深入推進湟水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 


助力蘭西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蘭西城市群是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湟水流域橫跨青、甘兩省,是蘭西城市群核心組成部分,潤澤近400萬人口,流域面積32878平方公里,其中88%在青海省境內。深入推進湟水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對保護好“中華水塔”“中央水塔”以及推動蘭西城市群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歷屆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堅決扛起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的政治責任,持續實施“湟水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國土綠化”等系列重大生態工程,全面打響湟水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堅戰,以綠色發展和系統保護的理念推進湟水流域由單一治理向綜合系統治理轉變,治山治水法律政策保障體系基本健全,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幅提升,企業廢水深度治理率明顯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態修復治理持續加強,水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截至目前,青海境內,長江、瀾滄江干流水質穩定在Ⅰ類,黃河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湟水流域主要干支流28個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水環境功能(水質考核)目標。


建議支持引黃濟寧工程立項,加強湟水河支流生態流量保障,增強生態保護和治理能力;推動建立環秦嶺地區水生態補償轉移支付機制,探索水生態補償的渠道和方式,建立跨區域、跨省區之間良性的橫向水生態保護協作補償關系;從國家層面建立推動環秦嶺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調機構(制),指導城市群協同共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強化區域協作,青甘聯合實施城市群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大力推進城鎮、工業、農業節水技術應用。

編輯:海洋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