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14:21:12 作者:李志宏
高建書《雕刻歲月 書寫永恒》

高建書《無遺行于鄉里,有令德在子孫 》
在當代書壇,走古樸渾重一路的人不是很多,高建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師從書法篆刻家段玉鵬學習篆刻,而且學習了篆刻之后,他的書法作品中就多了一種與眾不同的金石氣息。高建在藝術上的勤奮是令人欽佩的,他精通書法篆刻和國畫,書法以篆書和隸書見長,隸書取法《石門頌》和《張遷碑》,既有《石門頌》的開張靈動,又有《張遷碑》的穩重結實,用筆精到,筆畫靈動雋永,其結體寓巧于拙,意態古雅,靜穆靈動,率真浪漫。高建的書法又成功地借鑒了篆刻的筆法,更顯得蒼勁有力,韻味十足。
《書譜》有語:“察人之者善精,擬人之者貴似。”在像與不像之間,所展現的正是一種書法的審美趨向,書家在面對同一個碑帖的時候,所看到的優點往往不一樣,在取舍方面也是大有差異的,就像“一千個讀者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高建對古帖名碑的觀察細致入微,并在作品中充分地展現出來了,他廣泛學習,旁征博覽,初步形成了個人的書法風貌。
蔣驥《續書法論》則說:“學書莫難于臨古……會于胸中,然后臨摹,即可以涵養情性,感發志氣。”高建的書法,就是在繼承了傳統碑帖的基礎上,不斷思考,不斷提煉出來的結果,“心既佇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正因為如此,他的書法風貌十分明顯,而又看不出拘泥古法的痕跡。
馮武于《筆髓》中論道,知書之玄妙,必資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對于名碑帖的學習,并非臨摹過,從中得到一點枝節就行了,而是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臨摹優秀的碑帖。僅僅靠眼睛去看,靠手去寫,是遠遠不夠了,就好像浮在海洋上面,又怎么知道海底廣闊美麗的世界呢?高建在不斷創作的同時,也勤于臨摹,今天欣賞他的近作,讓我感嘆不已,風格沒有改變,但是線條上的質量,已經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高建書《法取蘭亭存氣韻 書隨時代見精神》

高建書《臨西周金文》
高建的篆刻作品,“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他并沒有完全成為一個寫書法、刻石頭的人,相反,他熱愛讀書。古人云:“讀書可以醫俗。”一個文化人,特別是搞藝術的人,如果不深入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他對藝術的認識就會越來越縹緲,有時候甚至會走上極端的,走庸俗的道路,頂多成為一個技法高超的匠人而已。林鵬經常這樣說:“寫字,刻章,搞傳統文化是要讀書的,是要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覺悟的。”高建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實踐,不斷學習,不斷修正,這樣循環反復。從他的書法、篆刻和國畫上,他能看到他努力地表現自己精神世界,不斷發掘藝術的深層礦藏。也正因此,他成了著名的書法家、篆刻家段玉鵬的得意門生。
高建對藝術的追求是細致的、苛刻的,他是在書法展覽中成長起來,但是又不是為了參加展覽而進行書法創作,他的書法風格十分穩定,細觀他的新作,無論在章法用紙等形式安排上,還是在用墨用筆上,都讓人覺得他是在小心翼翼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他把生活中學到的一些東西融合到作品當中,讓作品極力地表現出自己的審美意識,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要讓自己的書法變得有傳統功力,有明顯的個人書法藝術風格和濃郁的金石氣韻。”這是他的創作原則,也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標,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才有了個人的風格面貌。

高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印社社員、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客座教授、泰安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泰安市中華文化促進會理事。作品獲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等,入展首屆全國篆書藝術大展、第三屆全國扇面書法大展、第二、三屆全國隸書大展、第三屆全國行書大展等。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