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安泰河內河 福州地標三坊七巷 福州地標三坊七巷 福州,別稱榕城,是福建的省會,福州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沉淀在土氣的坊巷里,有其獨特的韻味。在福州的兩天,閑步于“三坊七巷”,游走于郊外的鼓山,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國風”坊巷的傳統文氣和山道邊摩崖石刻的靈豪之氣。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 福州三坊七巷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5年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發軔于晉代,形成于唐代,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的獨自風貌;有人認為它濃縮了中國“里坊制度”的演變史,稱其為“活化石”。這片占地約40公頃的區域,由南后街為東西界線,西臥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東立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官巷、吉庇巷)呈棋盤狀分布。 隨意在坊間巷內溜達,腳踏長條大石板,穿行于曲徑通幽、大宅木門比鄰而居的窄巷,頓時感受到“墻高巷窄孤身小,邸古榕彰府沖天”那原來官宦府居的氣勢。走進“官巷”沈葆楨故居和林聰彝故居,又是另一番風格。這里不顯山水不見高臺,就是兩幢臨街排門木窗格的平常宅府。“幾枝紅花垂粉墻,半掩扇門流雅音”。在這里,那種文士閑館的雅逸之風和書卷清氣不言自明的學者居所讓人頓覺溫暖。走進“郎官巷”嚴復故居,古樸的陳設在夕陽的照射下,他的身影時而出現在他的譯作里,時而浮現在縹緲、悠遠的歷史長河中。 在“衣錦坊”巷坊漫無目標地游覽,看似前方無路,突然一座水榭戲臺,彷彿“靜悄悄卻又聲習習”地頓現,這里就是“吉庇巷”謝家祠。謝家祠是三坊七巷中重要的革命紀念地之一,林覺民曾在此創辦閱報社,五四運動中福州院校的學生也曾在此成立“福建學生聯合會”。如今,革命先輩們的情懷依然浸潤著這座紅色地標。從這個建筑設計中,我領悟何為中國建筑的“布局”。高低錯落的馬頭墻,體現出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木刻楹聯的門楣飾,流露出文豪情懷;懸掛院門的紅燈籠,彰顯出政商的不凡身世。 在三坊七巷的院落里,近百余年來走出眾多將相名士,有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奠定船政的沈葆楨、翻譯西學的嚴復,還有參與戊戌變法的林旭、參與廣州起義的林覺民、點火五四運動的林長民等。要說“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也許并不為過。 此外,近百余年中,有著名的詩詞研究大家、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在此居住生活,對古典和現代中國文化的研究傳播有重大貢獻,其中有何振岱詩韻研究、梁章鉅楹聯文學、鄧拓清史研究、冰心現代散文等,要說“一片福州三坊七巷,一壟中國文學之花”也頗為貼切。 (組圖)福州三坊七巷百年流蘇樹 巷坊布局 在三坊七巷穿街坊過小巷的散覽,我彷彿悟到了一些何為巷之“靜幽”構建,何為坊之“聚散”布局的心得,并深為中國傳統的建筑美學營造出的“小天地,大世界”折服。“三坊七巷”建筑群,于2006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政府并在此立碑。現在,它是國家指定的AAAAA級景點。 歲月悠悠,各朝代的建筑風格在此匯聚,人文璀璨的街坊巷弄常伴民風。許多曾經熟悉的景象,如今卻在鋼鐵叢林般的高樓大廈間悄然退場,像是上海的“石庫門”與北京的“四合院”,這些古老的居住形式漸漸從尋常百姓的生活中消失。原生態的古舊民居群落和那里的動人故事,如今只能在博物館的展覽中或老人的口述里尋覓。值得慶幸的是,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帶,福州的“三坊七巷”仍然保留著歷史文化的精髓,這里不僅是古建筑的匯聚地,更是許多名人后代的棲息之所,他們傳承著祖輩的故事與榕樹下的生活點滴。 鼓山摩崖石刻 鼓山是這座位于福州東約八公里的名山,與三坊七巷同樣承載著福州歷史記憶。早在西晉時期,尚書郎郭璞在其《遷城記》中便提到過“左旗(山)石鼓(山)全閩二絕”的美譽。當時,這里已成為文人雅士游覽的勝地。鼓山的海拔適中,約700至800米,南北綿延六公里,東西寬約四公里,是當地著名的旅游景點。鼓山因山頂巖石酷似大鼓而得名,每逢風雨之際,山中巖洞便會傳出宛如鼓聲的回響。鼓山不僅以其獨特的地形和豐盛的植被而聞名,從山巔俯瞰,更可盡覽閩江海口的壯麗風光,令人心曠神怡。 鼓山之美,在其山石直立分布錯落、巨細委婉,在其亭閣廟寺林木扶疏、花草茂萋,在其摩崖題刻隸行草楷、豪邁清麗。從山麓前往賞美,有三個途徑:乘長約1000米的空中索道(纜車)到達“鼓山十八景”,搭景區中巴直達涌泉寺,步行從公路和索道間的石階古道上去,是一條3.5公里的長道,約有2145級的臺階,以“之”字蜿蜒而上。那天,我搭乘景區中巴去“涌泉寺”,途中在鼓山十八景下車,因聽司機說若順著十八景前,那條通往涌泉寺的山路步行,可欣賞花草木葉的芳艷。 鼓山多石塊、石屏、石壁、石嶂,自古以來文人騷客常視其為天然的巨幅宣紙,游興與詩興在此碰撞,沿道的石壁石塊就留下他們永久的墨寶和佳話。鼓山摩崖題刻前后延續近千年,全山題刻180處,石刻548段(一說562段),其中:宋刻89段、元刻11段、清刻164段、民國刻95段,其他158段以上,大多分布于從“鼓山十八景”到“摩崖石刻石門”再到“靈源洞”那條旅游線上。 福州鼓嶺 福州地標鎮海樓 福州金牛山公園航拍 2017年11月,當地組織過一次大規模對摩崖題刻的修葺描紅,使石上字體的顏色鮮艷不易褪色,筆鋒看來更為明顯真實。一路觀摩,稍微用心,我能輕易辨認不同的石刻字體,像篆、隸、行、草等比比皆是。而石刻的內容體裁有詩詞、對聯、題名、榜書等。 據記載,摩崖石刻中有北宋熙寧四年(1072)竦紳烈的“鼓山銘”,紹定壬辰年(1232)福建安撫干辦徐鹿卿的“聽雨記”等文賦,明朝福州太守汪文盛的“青天白日”,清朝船政大臣沈葆楨的“樂善不倦”等條文。 靈源洞 “涌泉寺”位于鼓山的山腰處,相傳因寺前有一股泉水涌出地面而得名。該寺始建于后梁開平二年(908),為閩東乃至福建地區的著名寺院。在明代,涌泉寺曾兩次毀于大火,明朝天啟七年(1627)重建。清朝順治,康熙年間涌泉寺有過幾次擴建,康熙皇帝還特為寺院手書匾題──涌泉寺。現在涌泉寺的寺院,基本上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實物,寺前有開闊的水泥石鋪設的廣場,殿前左右一對石獅張牙舞爪,仿佛守護大殿震懾來者。拾階而上,我注意到殿門的兩邊,各有一座九層八角的石塔,每層的挑角都懸掛著銅鈴,每層塔的挑角下,窗框格式等細部清晰,塔座一周飾著小佛雕像,栩栩如生、精致穩重。石塔的外面除了原來的矮護墻,現在另外再追加了鐵柵欄,據此推測這兩座石塔的建筑年代,可能比明代重建的涌泉寺殿更為久遠。 沿著涌泉寺的泉水池塘邊坡道,往景區內“靈源洞”的方向走去,一路上心曠神怡。當山道在低處,兩邊的樹木遮天蔽日,人身與人心松弛,這里時不時會有飽含禪意的文字:“漸入佳境”“靜神養氣,足以養志”等石刻出現,這時的你便逐漸融入自然的境界。當山道在朝上伸展,腳下的石階襯托向上,這里時不時有蘊含勵志的文字,讓你不由得鼓足力氣奮力向上。我一步一觀賞,一瞥一會意,發現從越過古道上的“仁知石門”后,出現在古道邊的石包、石屏、石坡上的詩詞、文句、題名、榜書等形式的石刻越來越密集,落墨知名度越來越高。 福州城市茶亭公園 福州城市風光 福州城全景 當我從一段古道的高處看到前方一座寺亭,左右兩邊宛如巨型石塊壘堆而成的石嶂上,展現出密集的因修葺描紅而神采飛揚的摩崖題刻。這時,一個巨大的榜書“壽”字映入眼簾。這個字高達四米,是鼓山摩崖題刻中最大的字刻,為南宋思想家、詩人兼大書法家的朱熹所書。這個拱形洞口的正面刻著“靈源洞”三個字。我從洞前側的石階往上踏入巖亭,透過亭柱看到巖壁上刻著大字“喝水巖”,才知曉這是蔡襄、李綱、朱熹、趙汝愚等手書真跡匯集在一處的“靈源洞-喝水巖”。這是鼓山摩崖石刻的精華所在,也是鼓山摩崖石刻真正意義上的發端處。 一段又一段雋永定格于鼓山的摩崖石刻文化,與三坊七巷的半部中國近代史,是我眼里的福州最具魅力最值得流連忘返的地方。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