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三門峽水利樞紐是國之重器,庫容僅次于三峽,是黃河防洪的中流砥柱。三門峽水利樞紐從“蓄水攔沙”到“滯洪排沙”到“蓄清排渾”再到“調水調沙”,樞紐規劃、建設、研究、改造的歷史,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在不斷自我革命中淬煉。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水資源約束 “有多少湯泡多少饃”。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18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 一方面,水資源不足是制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最突出問題。另一方面,有限的水資源還沒有被充分利用。 三門峽水利樞紐一期工程按正常高水位350m施工,相應庫容354億m3(僅次于三峽393億m3)。因為潼關高程的影響,長期以來,水庫蓄水僅5億m3左右,汛期7月到10月僅蓄水0.5億m3,水庫調蓄水資源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023年,科技部把“潼關高程控制及三門峽水庫綜合功能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列入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4年3月17日,項目啟動暨課題實施方案論證會在三門峽黃河明珠集團召開。項目的啟動和實施,面向科學調控水沙關系需求,對進一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優化水庫運用方式和調沙能力”,以及水利部《關于加強水庫庫容管理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科學恢復水庫庫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這已經是國家有關部門第十二次研究三門峽水庫的運用。 在不斷自我革命中淬煉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三門峽水利樞紐規劃、建設、研究、改造的歷史,就是一部自我革命史。 1958年4月24日,周恩來總理在三門峽召開會議,他開宗明義地提出,開會的目的是要聽取各種意見,特別是反面意見。三門峽水庫的爭論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百家爭鳴的一個表現,開工一年多還有分歧,“其原因就是因為規劃的時候,對一條最難治的河,各方面的研究不夠造成的。”從1952年到1975年,就三門峽水利樞紐規劃、建設、改造,周總理主持召開專題會議、作出重要批示、約談相關人員等達百余次。 “黃河寧,天下平。”面對曾經的河殤水患,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就把治理黃河列入治國理政的重要議程,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人民治黃進入新階段,修建三門峽水利樞紐成為可能。 1960年9月14日,三門峽水利樞紐開始下閘蓄水。運行后僅一年多,水庫泥沙淤積嚴重,93%的泥沙都淤在庫內,潼關河床高程1962年3月比1960年同期抬高4.4m,渭河河口形成攔門沙。渭河下游泄洪能力迅速降低,兩岸地下水位抬高,水庫淤積末端上延,渭河下游兩岸農田受浸沒,土地鹽堿化面積增大。 1962年3月19日,國務院決定將三門峽水利樞紐的運用方式由“蓄水攔沙”改變為“滯洪排沙”。即:汛期閘門全開敞泄,只保留防御特大洪水的任務。由此開始,三門峽工程開啟了長達60多年的研究、改造、實踐,再研究、再改造、再實踐的漫漫征程,從工程改建、水庫調度運用研究調整以及庫區泥沙治理等三個方面,先后對工程進行6次改建,對運用方式進行11次研究調整,采取包括潼關清淤、小北干流放淤、河道裁彎取直等多項清淤實驗,開展庫區泥沙治理,千方百計地不斷改造和完善著三門峽工程。在這個過程中,三門峽樞紐革弊立新,一邊發揮著巨大的綜合效益、一邊為新中國乃至世界多泥沙河流壩工建設探索、實踐、積累著寶貴的知識和經驗,在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中貢獻“三門峽力量”,為世界河流泥沙治理和水利科技研發開拓“試驗場”,提供“三門峽方案”。 三門峽水利樞紐泄洪排沙 1982年黃河大洪水,萬眾一心抗洪搶險 黃河下游堤防 三門峽水利樞紐的運用方式在不斷地調整、改變,一些問題的爭論也始終沒有停止。每年的全國兩會上,關于三門峽問題的提案、議案還不斷地被提出。 兩院院士潘家錚在《千秋功罪話水壩》中感慨:“三門峽大壩是座紀念碑,在這座紀念碑上,刻下了中國人民要治理黃河的迫切愿望和堅定信心,刻下了為探索治黃所走過的曲折道路,刻下了打響治黃第一仗后遇到的巨大挫折,刻下了為挽回敗局所進行的艱苦斗爭,也刻下了留給人民的寶貴經驗和光明前景。” 三門峽水利樞紐規劃、建設、研究、改造的歷史,充分彰顯了共產黨人勇于自我革命這一最為鮮明的品格。 肩負重任 不辱使命 三門峽水利樞紐肩負重任。 按照國務院批復的《黃河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國函[2013]34號)、《黃河防御洪水方案》(國函【2014】44號),承擔黃河下游防洪任務的五座水庫,防洪庫容總計105億m3,三門峽水庫防洪庫容55億m3,占比:52%。 根據《2024年黃河中下游洪水調度方案》,千年一遇大洪水(洪峰流量40000m3/s)三門峽控制運用,可使花園口洪峰流量控制在11700m3/s以內,可以確保黃淮海平原的防洪安全。 三門峽水利樞紐不辱使命。 60多年來,三門峽水利樞紐在黃河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發電、調水調沙、減淤、生態、科技、文旅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綜合效益。 很多人都還記得,1958年黃河下游發生大洪水,周總理親臨指揮,兩百多萬軍民奮戰近半個月時間,戰勝了這場超級洪水,保衛了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很多人不知道,如果沒有三門峽水利樞紐,1977年、1982年黃河的防洪形勢將比1958年更加嚴峻。 很多人都還記得,1951年、1955年河口地區兩次凌汛決口,致使83人死亡,26萬受災群眾近四個月在冰水中煎熬。 很多人不知道,三門峽水庫建成后,1967年、1969年、1970年和1977年的凌情更為嚴重。 黃河歲月靜好,有三門峽水利樞紐在風雨中擔當。 在發揮巨大的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等作用的同時,三門峽水利樞紐為多泥沙河流水電站運行管理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通過工程的改建,運用方式的調整,在不斷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提出了“蓄清排渾”的運用方式,利用水庫調水調沙,證明了多泥沙河流水庫是可以長期保持有效庫容的。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工程實踐,使人們對黃河的認識有了重大突破,也為開發利用多泥沙河流創造了極其寶貴的經驗。 原水利部領導錢正英在《跟隨周總理治水》一文中回憶:“通過反復試驗研究,反復實踐總結,大大提高了對泥沙沖淤規律的認識,并創造了一套在多泥沙河流上控制運用水沙的方法。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在北京與我國合辦國際泥沙培訓中心。我國的泥沙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水資源支撐 三門峽水利樞紐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研究、改造、實踐,再研究、再改造、再實踐,大壩泄流能力、排沙比等指標均有大幅提高,335m以下庫容恢復7.79億m3,2024年汛后庫容58.89億m3。水庫運用方式等其他邊界條件都發生了很大而且有利的變化。三門峽水利樞紐這座超級的“盛水盆”,已經成為黃河防洪工程體系和水沙調控體系的骨干水庫。 三門峽水庫如果蓄水到335米水位,庫容58.89億m3,水面面積將達到1053 km3,渭南黃河三角洲將會出現一個“內海”。一方面,對當地生態影響巨大;另一方面,按照2023年我國萬元GDP平均用水量46.9m3、萬元工業增加值平均用水量24.3m3標準計算,理論上,58.89億m3水可以產生1.26萬億GDP、2.4萬億工業增加值。 三門峽水利樞紐這座超級“盛水盆”,時刻準備著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門峽水利樞紐防汛設備維護保養 三門峽水利樞紐1號發電機組大修 三門峽水庫 傳承砥柱精神 守護黃河安瀾 新中國誕生之初,積貧積弱,百廢待興。黨和國家決策建設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是為了下游黃淮海平原25萬平方公里土地和80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三門峽工程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擔當的崇高精神。 建設過程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參建職工,搭席棚、住窯洞,一些人一天只睡4個小時,不計報酬和名利、不分冬夏、夜以繼日地戰斗在風大浪高的黃河邊上。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庫區移民,“舍小家為國家”,一聲令下,告別故土,背井離鄉。黃河三門峽工程彰顯的是中國人民甘于奉獻、敢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從1933年李儀祉提出“于上游設攔洪庫”的設想到1955年第一屆人大二次會議決策,從1955年提出《工程設計任務書》到1959年完成技術設計,從1962年第一次改變運用方式到今天,近30年時間的規劃、設計,先后有七個國家數百位優秀的水利及相關行業的專家參與其中,無數次的方案比選、無數次的討論爭辯,60多年的研究、改造、實踐,再研究、再改造、再實踐的漫漫征程,更是凝聚了不計其數的力量和智慧,三門峽工程閃爍著科學民主精神的光芒。 三門峽大壩是一座歷史豐碑,刻下了中國共產黨為了人民的利益,領導人民,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為民擔當、敢于犧牲、科學民主、自我革命的崇高精神。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與運用,是人民治理和開發黃河的一項重大探索與實踐,60多年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不負重托、不辱使命,踐行著黃河歲歲安瀾的使命和擔當,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發電、調水調沙、減淤、生態、科技、文旅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綜合效益。 在三門峽工程建設過程中形成的“為民擔當,敢于犧牲、科學民主,自我革命”的三門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不斷彰顯著、豐富著、詮釋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新時代中流砥柱精神! 在三門峽大壩下方,有一座中流砥柱(砥柱石),傳說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鎮河石柱。冬天水淺的時候,它露出水面10多米;洪水季節,它只露出一個尖,但始終沒被淹沒過。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沖刷,它傲視狂瀾,剛強無畏,巍然屹立在黃河激流之中,被譽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精神的象征。如今,三門峽大壩如中流砥柱一般,屹立在黃河之上,守護著黃河歲歲安瀾。(作者系三門峽市黃河明珠(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