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是指以市場為主導、具有商業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動。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在國家政策、技術創新、市場需求、資本注入等多重因素驅動下,迎來了全新發展機遇,中國商業航天力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展現出令人矚目的實力,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注入新的動能。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引擎,商業航天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伴隨“航天強國”已經進入到建設落地階段,2024年,我國有望落地更多支持航天產業發展的政策,向航天產業傾斜相對多的資源。在此背景下,商業航天將開啟新時代。
提到航天產業,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這些服務國家戰略的國之重器。然而,近年來隨著衛星互聯網成為國際競爭新焦點,我國建設衛星互聯網的步伐在不斷加快,一個有別于傳統航天的商業航天賽道迎來蓬勃的發展機遇。
“天龍三號”“朱雀二號”“引力一號”“谷神星一號”“力箭二號”“雙曲線三號”……
近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展示中心的商業航天板塊,天兵科技、藍箭航天、東方空間、星河動力、中科宇航、星際榮耀等多家中國商業火箭模型集體亮相,讓觀眾直呼“大開眼界”。
打造“空天經濟”新動能
2014年11月,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發布,明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今年,商業航天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航天”這個曾經離普通人很遙遠的詞冠上“商業”二字后,便成為一個講究效率、注重成本、追求盈利的行業,并在民營資本進入后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一大批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步入位于浙江省平湖市的浙江摶原復合材料有限公司車間,大型貨運無人機機身正在裝配,火箭級間段上,碳纖維預浸料鋪設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該公司專注從事大型無人機結構設計、材料開發、工藝研究、產品研制及生產,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
航空航天產業,被譽為高端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平湖市發展航空航天產業并非“天馬行空”,而是歷經多年耕耘,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多年前,平湖就開始謀劃布局航空航天相關產業,引進空間態勢感知人工智能實驗室等一批航空航天科研單位,吸引和培育了18家航空航天零部件及配套設備企業,涉及加工設備、材料、表面處理和零部件領域,年產值超50億元人民幣。
2023年7月落戶平湖的浙江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朱雀二號”火箭成功發射,填補了國內液氧甲烷火箭的技術空白。技術過硬,步子才能又穩又快。該公司在國家支持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市場化、商業化發展的背景下,抓住市場機遇,已從初創期轉入快速發展期,在商業航天豐富多元的研發路線和創新方向上持續探索。
平湖市經信局總工程師陳家立說,在新一輪產業規劃中,平湖把航空航天產業納入重點產業發展體系,做強商業航天、低空經濟兩大支柱產業,布局打造大飛機配套主導產業;在加工配套服務方面,推動機床、汽車零部件企業拓展航空航天業務。
面向未來,平湖市提出的目標是,打造長三角具有知名度、辨識度、傳播度的未來“空天之城”,力爭到2030年,現代化航空航天產業集群總規模超500億元。不斷完善商業航天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在應用牽引、市場主導方面持續探索,培育空天經濟新動能,助力航空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
“大航天時代”的萬億級市場
近年來,我國商業火箭的發射次數和成功率顯著提升。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實施了67次航天發射,其中有26次商業發射,發射成功率達96%。有專家估計,以業內經驗性的“10倍理論”來看,當衛星發射量達到萬顆級別,下游應用理論上可以輕松實現“萬億元級市場規模”。
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正在部署“GW星座”計劃,準備在2035年之前進行約1.29萬顆衛星組網;上海G60產業基地提出布局1.2萬顆衛星組成“G60星鏈”……一個衛星互聯網大規模組網發射需求爆發的“大航天時代”即將到來。
雖然對于大多數公司來說,目前距離盈利仍有距離,但在“大航天時代”,萬億級的市場就如同廣袤的太空,惹人遐想,使人心潮澎湃。
目前我國在火箭低成本回收及重復利用等方面還存在不足。東方空間聯席CEO姚頌表示,以目前固體火箭的運載能力和發射頻次,火箭已經不夠用了。發射頻次提升、發射成本下探、單次運載能力翻倍……火箭運載能力提升迫在眉睫,民間力量被寄予厚望。“在2030年以前,各家公司只要能把運載能力足夠大、可靠性足夠高、價格足夠便宜的火箭造出來,基本上就不會缺衛星互聯網發射的訂單。”姚頌說。如果通過5到10年時間,我國突破了火箭可重復使用技術,就具備了通過高密度發射在太空部署自己的商業衛星的能力。商業航天也將從生力軍轉換成為國家另一支新的主力軍。
目前,包括星際榮耀、中科宇航、藍箭航天等在內的多家商業火箭公司均已開展可重復使用火箭的研發驗證工作,致力于形成航班化發射運營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相較于其他回收方式,垂直起落是用高精度控制技術來確保火箭子級以穩定的姿態,按照預定的軌跡飛回預定降落場,具有落點精度高但運載損失較大的特點,是當前整個行業重點發展的回收手段。
火箭重復利用的實現,液體燃料是繞不過去的技術選擇。其中,由于“甲烷燃料”自身成本遠低于航天煤油,更符合商業航天的邏輯,可以滿足未來大規模進出空間、航班化運輸需求,成為競爭最激烈的賽道。如何在技術有保障、價格夠親民的前提下,大規模、批量化完成運輸任務,成了備受行業關注的問題。
此外,“拼火箭”上天也成為必然趨勢。SpaceX的“獵鷹9”曾創造“一箭143星”的紀錄。中國也在不斷追趕,實現了“一箭41星”,刷新了我國“一箭多星”的最高紀錄。
“一箭多星”發射的關鍵之一,是如何把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衛星“塞”進火箭。中科宇航技術總監、力箭二號副總師廉潔介紹,“一箭多星”需要解決不同大小、不同種類的衛星在整流罩內的布局問題,這就要求設計研發團隊根據衛星的結構形式、任務需求做定制化服務。此外,衛星上天離開箭體后,如何多次分批地將衛星送到不同軌道,也是值得關注的關鍵點之一。
聯合攻關 增效提速
商業航天是市場驅動行為,民營商業航天公司的出發點是賺錢,追求更好的產品、更低的成本,從而能推動技術和產品持續快速迭代升級。如何降低成本?怎么提效增速?雖然我國的商業航天領域后發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后發優勢也相當明顯。“我們可以借鑒和繼承國內外此前的先進經驗、技術發展理念,結合我們團隊自身的技術創新與產品定義,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取得了顯著成果。”目前已完成13次太空任務、成功發射了19顆AI衛星及載荷的國星宇航CEO王磊表示。
商業航天企業在研發、生產上有共性需求,行業也呼喚共享技術平臺、制造平臺、試驗平臺,提升研發效能。
去年我國民營火箭企業研制火箭的發射次數和成功率顯著提升。這些火箭大都有一個共同的誕生地——位于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火箭一條街”。目前,在這里落地的民營火箭整箭研制企業占全國75%以上,全國成功發射的商業火箭共8個型號,其中6個在這里。
據了解,北京亦莊將打造“空天街區”,建設全國首個商業航天共性科研生產基地,籌建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旨在服務商業航天企業,協同各方力量攻克火箭重復使用等難題。
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主任張繼紅介紹,為加快形成商業航天新質生產力,北京市成立了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加速星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正在推動建設火箭大街、衛星小鎮等產業集聚區,構建“南箭北星、兩核多園、津冀聯動”的產業發展格局。
降本增效是商業火箭公司的共同追求。當前,絕大部分公司都將研發資源的重點投入到“重復使用火箭”“一箭多星”等相同技術路線,業界出現了對同質化競爭的擔憂。
“共享制造工廠將幫助企業降低研發生產的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同時也提高設備利用效率。”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通過搭建產業協作平臺,推動上下游企業緊密合作,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鏈體系。同時,探索多元化資金籌措,為火箭企業提供穩定資金支持。”
可重復使用火箭是近年來全球商業航天領域的熱詞,也是世界航天產業發展和國際商業航天競爭的前沿方向。但不能回避的是,國內商業火箭仍面臨著陸緩沖、液氧甲烷發動機、海上回收平臺穩定性等多個技術難題。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也將加強人才培育,強化培訓交流,為火箭技術研發提供支撐,完善生態體系,推動商業航天發展。
中國遙感委員會主席顧行發表示:“商業航天目前在我們國家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商業航天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我們迎來了商業航天發展極好的機遇。我們把安全性、可靠性放在首位,在國家安全、國防建設方面我們是不能容錯的。但是,在我們的經濟發展以及一些日常應用方面,成本反而變成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這里面我們允許商業航天在創新、容錯、降低成本這三個方面尋找最佳結合點。”
我們相信,未來商業航天將作為一股更強勁的勢力,向天而行,助推我國航天事業升得更高、飛得更遠。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