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只有一個空間,一個空間應當統一規劃。”有專家指出,當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中,存在各單位各自為政、融合度不夠的情況,不利于有序開發、合理利用。這點出了各地“地下城”建設普遍存在、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我國地下空間開發起步較晚,早期多用于民防工程,后來多用于地鐵等交通建設,直到21世紀,地下空間綜合開發才剛剛起步。近年來,我國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于缺乏統籌協調和統一規劃,無序開發問題依然突出。比如,地下空間開發資源分散在各個主管部門,沒有統籌,不少空間留而不建、建而不用;比如,因缺乏與其他部門的銜接,在突發情況下承載量超過接入設計,出現類似供電不足等情況,影響地下管廊的應急防災能力;又比如,有的城市地鐵建設只能劃撥地鐵本體的用地,周圍配套不在整體規劃當中,導致地上地下功能無法統一等。這些問題造成了地下空間開發的重復建設、資源浪費。
中醫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痛點之一,就是不通——一方面是地上地下不聯通,另一方面是各個主管部門資源不暢通。地下空間開發破除當前的梗阻,關鍵就在互聯互通。地上地下本是一個有機整體,需要變割裂為融合,一張藍圖繪到底。過去的項目開發,主要以地上開發為主,忽視了地下空間的合理利用。如今,地上空間資源寸土寸金,向地下“借”空間成為熱潮,地下空間開發任何時候都不能割裂與地上的聯系。未來城市是三維立體的城市,今后的項目建設,需以“地上+地下”全域空間一體化為抓手,一張圖規劃和實施。
正因此,盡快統籌各個主管部門的職能勢在必行。地下空間開發牽涉多個部門,在地下空間集約利用過程中,需要政府部門進行統籌,打破各單位之間的壁壘,推動協同作戰、信息共享。只有把職能“統”起來,才能讓資源“通”起來,在建設中形成相互連接、四通八達的“地下城”,進一步提高地下空間利用效率。還要注意的是,地下空間開發長期存在規劃與建設管理“兩張皮”的情況。規劃、建設、管理是相互關聯的完整鏈條,人防、自然資源與規劃、建設等部門需建立和完善動態管理維護機制,延長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生命力。
業內專家指出,推動地下空間有序開發,打造全生命周期的“透明江蘇”。“透明”的地下空間開發,最需要的就是各個部門資源的“透明”和“聯通”。從省內情況來看,南京已經建立了地下空間的市級統籌管理機制,實現了部門協調和信息共享,蘇州正在探索通過三維數字技術整合地下空間數據系統。各地可以借鑒先進地區的做法,加快建立市級層面的地下空間統籌機構,重塑“規劃先行、生態優先、防災同步、集約協同”的理念,以統一促聯通,以聯通促透明,這樣的地下空間開發才會更安全更可持續。
責任編輯:孫遠進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