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小分格臨時黨支部召開支委會
光明區位于深圳市西北部,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廣深港發展中軸,總面積156.1平方公里,下轄6個街道、31個社區,實有人口約133.8萬人。織密“一張網”,打好“一套拳”。近年來,光明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部署,加快推進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機制改革,探索“社區大網格+紅色小分格”一網統管基層治理新模式,讓小網格釋放出基層治理大能量,讓“光明有我更光明”。2022年,光明區網格管理業務考核和法治深圳考核均位列全市第一。2023年6月,該模式獲評全國“2023年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
一分格一支部
“一分格一支部”,基層黨建“特別強”。依托全區劃分的264個小分格基層治理最小單元,逐一成立小分格黨支部,負責統籌各類力量、資源、管理和服務,做好黨建、黨群服務、網格管理、多元共治等基層治理工作,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分格黨支部”基層治理3級黨組織體系,把黨的組織鏈條延伸到基層治理末梢,讓紅色小分格成為光明基層治理“橋頭堡”。光明區實施基層黨建“頭雁工程”,選拔素質過硬的街道干部、社區黨委委員、小分格長兼任小分格黨組織支部書記,選派303名街道、社區干部到小分格擔任指導員,發揮“領頭雁”作用,廣泛凝聚小分格內社區、機關、兩新、離退休、流動黨員等黨員力量及各類基層治理資源,構筑“黨建+網格”群防群治格局。
基層治理數字化工作平臺
“全面動員+重點培育”,自治力量“無限大”。光明區廣泛發動群眾“一個不落”。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理念,在全區5.7萬棟樓宇大門口,均張貼有群眾訴求服務二維碼,群眾可隨時掃碼在線反映訴求、參與治理;以紅色小分格、綜合網格、樓棟為單元,建立基層治理三級“塔式”平安微信群1.52萬個69.47萬人(占全區人口52%),基本做到全區一戶家庭至少有1人入群,實現“社情民意一群掌握,政策宣傳一鍵直達”。2022年以來,全區群眾報送、參與基層治理事件達3.58萬宗。重點培育4支自治隊伍。印發實施《光明區關于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網格化治理的若干措施》,推出社會自治措施30條,充分激發物業企業、下沉黨員、樓棟長、志愿者參與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引入物業服務企業40家,實現全區城中村53個圍合單元物業服務全覆蓋;組織1.4萬名在職黨員就近報到,組建466支黨員志愿先鋒隊、隊員6630人,服務群眾1.1萬余人次;實行樓長聯合會和樓長積分兌換制度,全區出租屋樓棟長10786人,配備覆蓋率100%,樓棟長自主申報居住信息12萬宗,上報各類安全隱患、矛盾糾紛事件3195宗;實施禮遇志愿者行動,建成39家“愛心超市”,全區注冊志愿者14.15萬名,志愿服務隊575支。
“三會一機制”,黨建引領“真正實”。建立紅色小分格“三會”制度,小分格黨組織每月召開1次支委會,每周召開1次黨群理事會,每日召開工作協調會,統籌組織基層各類黨群力量,讓基層治理實起來、動起來、活起來。實施“社區發令、部門執行”機制,社區、小分格層面解決不了的,由社區黨委“吹哨派單”,區、街道職能部門“聞令”而動,到場處理、限時辦結,并納入職能部門績效考核,相當于社區黨委行使了區委的部分權力。2022年以來,各社區共發令263次,部門及時辦結率100%。
創新網格機制
治理層級由大變小,解決“管理粗放”問題。針對超大城市社區治理范圍過大問題,光明區細分治理單元,整合治理事項,提升治理精細化水平。在全區1734個綜合網格基礎上設紅色小分格264個,原則上以平均每0.5平方公里、每5000人劃分1個紅色小分格,每個紅色小分格下設基礎網格信息崗、綜合巡查糾治崗、民生訴求服務崗,突出紅色小分格的最小基層治理單元功能,將綜治信訪、城市管理、安全防范、民生服務等10多類治理職責和治理力量“并網入格”“一格統管”,全區90%以上的基層治理事件在“格”內就能得到解決,在社區這一基層治理“主陣地”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紅色小分格“前沿陣地”作用。
馬田街道新莊社區08紅色小分格
紅色小分格開展電動車安全隱患排查
治理權能由弱變強,解決“小馬拉大車”問題。光明區堅持治理重心下移,把更多資源、力量、管理下沉到社區、下沉到紅色小分格,做實做強最小基層治理單元。按照“人隨事走”原則,推動綜治、網格、城管等10余個職能部門基層治理力量“應沉盡沉”,共3596人下沉社區并編入紅色小分格,確保基層“有人干事”。全市率先落實社區黨委對社區股份公司決議的前置審議,讓社區黨委真正成為社區“話事人”;將下沉人員考核“指揮棒”下放社區,考核權由過去以街道為主轉變為以社區為主,原則上社區黨委和紅色小分格占70%,街道占30%,確保基層“有權管事”。按照“費隨事轉”原則,劃撥下沉人員財政預算3.6億元,用于基層治理和民生“微實事”專項經費,確保基層“有錢辦事”。堅持激勵與監督并重,建立小分格編外人員“格長—社區‘兩委’—社區副書記—社區書記”四步法成長路徑,打通優秀基層治理骨干晉升“天花板”;組建區、街道兩級基層治理學院(分學院),統籌開展周期性培訓和點單式培訓;在每個紅色小分格設立廉情監督站,配備1+1(體制內外)廉情監督員2名,強化基層治理隊伍依法履職和廉潔自律。
治理力量由散變聚,解決“打亂仗”問題,實行崗位職責清單化。光明區全面梳理制定社區7個功能組、小分格三類崗位職責事項,實行清單化管理。實行條塊聯動一體化。強化區、街道職能部門、社區7個功能組與紅色小分格“條塊聯動”,發揮各功能組業務線條統籌協調作用和小分格最小治理單元作用,形成條塊聯動最大合力。如“三小”場所管理,改革前,網格員、執法員、城品隊員、消巡視員、安巡員等不同隊伍多頭管理,造成執法擾民,改革后“一網統管”“一次執法”,有效解決過去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等問題。實行事項清單分級分類處置。按照權責清單標準化要求,制定紅色小分格治理事項清單217項,實行巡糾、上報、分撥、處置、復核“五統一”閉環管理和“三級”事件分類分級管理,即一級事項由巡查人員現場糾正,二級事項分撥社區、紅色小分格處置,三級事項直接上報街道、職能部門處置,確保治理事項第一時間得到妥善處置。2023年至今,上報事項16.59萬宗,已整治16.48萬宗,整治率99.31%,確保“小事不出分格、大事不出社區、要事不出街道”。
就地化解矛盾
陣地建設在群眾家門口。門口有站點。光明區整合全區黨群服務場地資源,在區級、街道、社區和企業園區、住宅小區、建筑工地等人流密集型場所,規范化建設“1(區)+6(街)+31(社區)+264(紅色小分格)”個便民服務站點,做實“500米訴求服務圈、500米公共法律服務圈、500米社會心理服務圈”,主動把便民高效“一站式”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在全國率先設立35個建筑工地群眾訴求服務站,2019年至今,已累計化解工地矛盾糾紛3577宗,基本實現“工地的事情在工地解決”。線上有平臺。把“書記在線、接訴即辦”送到家門口,群眾只要掃碼求助“書記在線”,系統就會分級分類、自動分撥,落實“10分鐘短信告知,30分鐘預約見面”機制。2022年7月開通以來,共完成接訴即辦群眾訴求服務事項11170宗,做到群眾足不出戶“掃碼”反映訴求、解決問題。
力量下沉在群眾家門口。堅持大抓基層、大抓基礎,整合區、街道各類基層治理力量,直接下沉社區、下沉紅色小分格一線上班,做到街道一半以上人員都在社區、紅色小分格開展基層治理工作,做大做強基層治理力量。全區共下沉3596人,平均每個紅色小分格14名隊員,每天巡網入格、就近辦理。2022年以來,全區共辦理各類群眾訴求6.56萬宗,已化解65153宗,化解率99.20%。
問題解決在群眾家門口。堅持群眾立場、便民高效,在每個紅色小分格設立民生訴求服務崗,由下沉的綜治、信訪等人員擔任,統籌人民調解員、社區民警、法律顧問、心理咨詢師、義工等各類群眾服務力量,做實民生訴求服務“最后一公里”。2022年以來,累計提供法律服務9546宗、心理服務4187宗,對接幫扶群眾333宗,落實幫扶救助資金120萬元,居民服務滿意度98%。充分發揮區信訪聯席辦統籌協調作用,區領導每月、街道領導每周到訴求服務站點(紅色小分格)當“調解員”“接訪員”,從“群眾上訪”變“干部下訪”。2022年以來,區領導共接訪群眾75批235人次,街道黨政主要領導嚴格落實接訪、下訪、包案化解責任,全年接訪群眾3300余人次、化解重點案件296宗。
網格管理數字化
“一張網”閉環管理。針對基層治理智慧系統林立、信息孤島等問題,光明區研發建立基層治理數字化工作平臺,整合治理通、文明通、數字化城管、群眾訴求服務、警務助手等各類系統,“多網合一、一網統管”,實現治理事件一個平臺統一上報、統一分撥、統一辦理、統一復核的全周期閉環管理。
“一鍵報”智能巡檢。光明區將AI算法和視頻監控相結合,在新湖街道試點,著手全區推廣,打造基層治理事件智能巡查報送系統,把轄區主干道、公園、卡口、學校等重點區域958個視頻探頭數據接入基層治理系統,通過探頭點位輪巡自動發現轄區違法超線經營、亂堆物堆料、沿街晾掛、機動車亂停放、非機動車亂停放以及廢棄物、垃圾未及時清理等6類事件類型,第一時間發出預警信息,自動推送至對應紅色小分格網格員手機端,進行在線閉環處置。光明區還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創新,2022年試點以來,智能巡檢上報治理事件41608宗,已整治35127宗,整治率84%。
“一類事”高效解決。光明區通過大數據分析研判,從個性問題中探究共性原因,從數以萬計的安全隱患和群眾訴求工單中,找準真正“病灶”,分析梳理出重點、難點問題,及時掌握民生痛點和事件苗頭,及時捕捉“弱信號”中“強信息”,及早發現處置“強風險”,對涉及的職能部門,開展點對點督辦,壓實部門責任,變“辦一件事為辦一類事”,讓問題發現在早、化解在小、未訴先辦,推動問題高效快速解決。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光明區以高質量基層治理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光明實踐,“社區大網格+紅色小分格”一網統管基層治理模式,開辟新賽道、開拓新格局、開啟新氣象,奮力譜寫超大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壯美畫卷。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