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级a毛一级a看免费视频_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_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久久_一级a一片久久免费_欧亚一级毛片免费看_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_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观看_一级毛片AAAAAA免费看

當前位置:博覽 > 

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經濟的優勢和利好因素

發布時間:2025-05-14 12:54:21|作者:張曉晶

中國經濟的優勢和利好因素主要包括生產要素潛力、國內市場規模、經營主體活力、逆周期調節政策空間等。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擁有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顯著制度優勢,能夠在關鍵時刻、重要節點,審時度勢、決策部署,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充分認識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經濟的優勢和利好因素,對于貫徹落實好此次會議精神、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提出的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應著力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盡管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暢通經濟大循環仍具有諸多有利條件。


生產要素潛力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發生改變,生產要素正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人才紅利、存量資產、數據要素和科技創新等優勢逐步顯現。


從勞動力要素看,人口數量和質量紅利仍具優勢。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人口基數大、勞動力充足的基本國情不會改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長期存在,為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提供了廣闊空間。從總量看,2023年末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約為8.6億人,彈性退休制度改革帶動低齡老年人的勞動參與率提高,勞動力供給潛力增加有利于延長人口紅利。從結構看,青年勞動力數量穩中有增,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1.0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1%,為我國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奠定堅實基礎。


從資本存量看,存量資產與新增投資形成良性循環。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積累了包括資本存量在內的雄厚的物質財富,為盤活存量資產和擴大有效投資提供了巨大空間。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的估算,我國社會凈財富由1978年的2.1萬億元上升到2022年的773.9萬億元。我國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只有發達國家的20%~30%,這意味著我國在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等領域仍有巨大投資空間。


從技術進步來看,數據要素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數據要素和科技創新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數據要素價值充分釋放。根據《2024年中國數據交易市場研究分析報告》預測,2025年數據交易市場規模約為2841億元,“十四五”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46.5%。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邁上新臺階,與世界前沿水平差距不斷縮小。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能力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11位,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


超大規模市場


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持續推進,是世界上最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優勢、創新發展優勢和抗沖擊能力優勢,這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


規模經濟優勢。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通過促進整體分工與交易更加細化、產業體系更加完備、產業鏈更加健全、資源得到集約利用以及包容技術設備的不可分性,展現出強大的規模經濟優勢。


創新發展優勢。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更高的新技術涌現概率。相比傳統經濟,創意或知識型經濟的非競爭性和規模經濟效應更強,大國更有能力支持知識型經濟的初始高額投入和后續多維度創新的規模,為新技術產業化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更多的試錯機會,使創新創業者獲得更多收益。


抗沖擊能力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展現出更強的經濟韌性。一方面,我國幅員遼闊,回旋余地大,各地區發展處在不同的階段,可以通過產業梯度轉移延續更長時間的較快增長。另一方面,因為空間差異性的存在,局部受到沖擊不易在全國形成共振,有利于增長的平穩。


經營主體活力


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表明,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要在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中激發經濟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國有經濟以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核心功能,是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重要支柱。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和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以來,涌現出一批發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經營機制新、布局結構新的現代新國企,公有制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中央企業對外參股投資各類企業超過1.3萬戶,帶動5700余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在工業軟件、工業母機、算力網絡、新材料等領域加強科技創新合作,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的戰略支撐和創新引領功能。


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擴大開放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我國經濟穩中有進、長期向好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宏觀環境。截至2024年9月底,民營經濟主體總量達1.8億戶。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能夠更好激發民營企業發展內生動力。包括交通、能源、水利在內的更多領域正向民間資本敞開大門,讓民間投資進得來、能發展、有作為。民營企業逐漸成為外貿穩增長的主力,2024年前11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同比增長8.7%,占外貿總值的55.3%,較2023年同期提升2個百分點。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民營經濟提質升級創造了機遇。民營企業持續強化創新主體地位,在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占比超九成。2024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擁有66.67萬件有效專利,較2023年增長9.39%。


逆周期調節政策空間


我國長期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為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預留了充足的政策空間和豐富的工具儲備,能夠沉著應對經濟恢復發展中的風險挑戰。


中央財政赤字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地方政府化債和盤活資產釋放發展潛力。我國長期以來對于財政赤字率的安排較為謹慎,多數年份未突破3%,明顯低于其他主要經濟體,這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留有余地。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的估算,2024年三季度,中央和地方政府杠桿率分別為25.8%和34.5%。中央財政尚有較大的舉債空間,12萬億元化債“組合拳”將為地方政府騰出更多財力空間,從而更好平衡穩增長和防風險。當前正處于低利率窗口期,應充分動員社會閑置資源,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貨幣政策寬松空間充足,工具儲備豐富。隨著歐美等主要經濟體相繼進入降息周期,外部環境對我國貨幣政策寬松空間的掣肘明顯減弱。當前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仍有一定空間。因此,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應堅持以我為主、兼顧內外均衡,更多錨定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目標,適時降準并繼續較大幅度降息,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估算表明,利率降低1個百分點所減少的利息支出規模,相當于財政赤字率上升3個百分點所形成的債務擴張規模。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點支持科技創新、綠色低碳、銀發經濟,提振消費、穩定外貿。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促進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顯著的制度優勢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深化規律性認識,其中最根本的一條規律就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


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黨中央深刻把握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果斷制定正確的經濟戰略和有效的經濟政策,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沖擊。特別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以來,各部門圍繞加力提效實施宏觀政策、進一步擴大內需、加大助企幫扶力度、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努力提振資本市場、推進地方債務風險化解等方面,統籌增量資源配置和存量結構調整,接連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穩步回升向好。


黨中央持續加強對經濟工作的戰略謀劃和統一領導,我國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不斷提高,推動形成與新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要發揮好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調動各方資源、形成發展合力,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作者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金融評論》主編。本文首發于《秘書工作》2025年第1期)。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