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被賦予了“新增長引擎”的重要地位。通用航空是低空經濟的主體產業和關鍵支撐。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紛紛出臺多項政策聚焦通航,積極探索綠色航空新領域、新賽道,推進通用航空與產業融合加速落地,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通航發展的高度重視。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國通航企業已達744家,通用機場470個;2024年1~11月,傳統通航飛行123萬小時,近三年年均增速約12%。盡管發展勢頭強勁,但與全球領先水平相比,我國低空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面臨市場規模有限、基礎設施滯后、適航與空域管理機制亟待完善等挑戰。
安全是低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智慧通航是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通航全產業鏈深度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業態。為安全有序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加速發展,需加快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體系和體制機制。筑牢智慧通航安全生態,利于推動通航產業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助力低空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跨越,進一步優化低空經濟發展空間格局。
加強政策引導 培育新興市場
優化頂層設計,落實規劃與政策保障。建議有關部門將低空經濟高質高效發展列入“十五五”規劃,分階段明確適航認證覆蓋率、空域開放比例等目標。成立國家級低空經濟數據中心,統籌各地方試點數據,為政策超前研判提供依據,確保政策法規具備前瞻性和適應性。
擴大地方試點,打造更多示范標桿。強化重點區域布局,加快形成智慧通航與臨空經濟區、臨海經濟區、西南山區等深度融合應用,針對優勢區域發展跨境低空物流和城市空中交通、通航制造產業集群、應急救援、山地物流、災害監測等示范區。
健全民間資本引進體系。加大綠色化、智能化基礎設施財政專項基金投入,強化智慧通用機場、低空精細化管理平臺等投資規劃和論證工作。鼓勵地方政府通過專項債、PPP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低空基建發展,加大企業用地優惠和運營補貼。
完善法治與標準 構建應用安全生態
地方先行,逐步推動國家法規一體化。建議有關部門統籌設立低空經濟法規試驗區,在低空經濟活躍區均根據實際率先制定地方性法規,針對空域動態分配、飛行審批流程等制定細則,運用跨區域協調機制,多維度解決空域規則差異。根據經驗加快推動國家級低空經濟專項立法,構建動態調整的創新體系、管理體系、安全保障體系、服務體系等。
軍地民融合,平衡發展與安全,將智慧通航發展納入國防動員體系。鼓勵企業參與集群控制、抗干擾通信等軍民兩用技術研發,推動技術雙向流動。完善軍地融合空域管理平臺,在通航民用場景中積累城市巡檢、邊境監控等數據,助力完善低空防御數據庫,提升應急與戰備能力。
此外,還需要完善通航智造、數字化運營等基礎標準,以及技術、安全、風險評估、管理及行業標準,建立智慧化風險預警機制,切實保障適航技術成果的安全應用,系統滿足通航企業多層次發展服務供給。
強化科技創新 推進智慧通航價值生態化
完善智慧通航創新產業平臺建設。由政府、企業、科研院所融合共建創新實驗室,重點突破無人機探測識別、高精度導航、能源管理等卡脖子技術,加速低空智聯網建設與低空經濟產業鏈整合,實現產業要素高效集聚與價值轉化。
深挖數據效能,延展垂直應用場景布局。加強全要素數據采集、數據資產化管理等深度應用,重點聚焦智能化與垂直場景的適配,通過數據產品化、共享經濟等模式,推進垂直場景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拓展智慧通航產業在生產作業、公共服務、航空消費等各種場景規模化應用的市場空間布局。
強化知識產權與人才保障。完善設立低空經濟專利基金池,鼓勵企業共享基礎技術專利,減少重復研發;對核心技術專利加大稅收減免和基金獎勵力度。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航空領域專業建設,定向培養適應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優化低空經濟創新基金的激勵和保障機制,以引進國際高端科研團隊,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