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國冰雪消融的春訊叩響時代門環,當南海潮頭奔涌的濤聲激蕩復興征程,神州大地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全國盛會。這場匯聚14億人意志的春天盛會,以民主的密度標注發展的刻度,用共識的半徑拓展復興的周長,在“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上,激蕩起新時代的澎湃春潮。
當全球經濟復蘇的曲線仍在迷霧中穿行,中國經濟的航船已調準高質量發展的羅盤。5%左右的增長目標,既是“穩”的壓艙石,更是“進”的宣言書。
以創新密鑰解鎖增長新局,以改革魄力重塑發展經緯。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筑就創新長城,量子計算、腦機接口、可控核聚變、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加速“核聚變”;專項債精準滴灌新基建,超長期特別國債加碼設備更新與消費提振,財政赤字率按4%左右安排,釋放“穩增長”決心;新舊動能迭代的轟鳴響徹九州,外貿“新三樣”出口額再創新高,中歐班列加密開行;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通“任督二脈”,開放的紅利正在重構全球要素“引力場”。
當“雙碳”目標寫入文明演進史,中國正用生態文明書寫發展敘事。
一場能源革命正在掀起,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8億千瓦,綠電點亮萬家燈火的背后,是沙漠戈壁崛起的世界級風光基地;一場系統治理戰取得成效,從長江十年禁漁重現“江豚逐浪”,到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鎖住黃沙,生態傷痕正被逐一撫平;一大批制度創新勾畫美好畫卷,全國碳市場擴容覆蓋重點排放行業,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重啟激活千億綠色投資,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讓綠水青山有了“價格標簽”。
這場發展觀的深刻革命,不僅關乎當代人的呼吸與生存,更是對子孫后代的莊重承諾。
兩會熱度榜上,“民生”始終是置頂關鍵詞。從新生兒“出生一件事”聯辦到“安寧療護”醫保覆蓋;從保障性租賃住房籌建百萬套到社區老年食堂15分鐘服務圈;從解決“銀發浪潮”下的養老焦慮,到化解“職場35歲現象”背后的就業困局,民生痛點的“解剖圖”就是政策發力的“施工圖”。
看城市更新,28萬老舊小區煥新顏,3米層高住宅新規重塑人居美學,完整社區建設聚焦“一老一小”需求;觀健康中國,“體重門診”構筑慢性病防線,農村醫保儲蓄型改革試點擴圍,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再增;覽共同富裕,中央財政銜接鄉村振興,優先支持發展聯農帶農富農產業,城鄉收入倍差縮小。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必將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今天的中國,科技春潮加速奔涌,國產大模型DeepSeek開源生態領跑全球,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千問”賦能千行百業,AI核心產業規模劍指萬億;智能工廠滲透率超45%,AI診療覆蓋3000家三甲醫院,自動駕駛出租車試點擴至50城,技術創新與產業需求“雙向奔赴”。當“人工智能+”的浪潮重塑產業版圖,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必將在春潮激蕩中續寫更為壯麗的篇章。
春山可望,未來已來。且看今日之中國,在春天的盛會上拔錨啟航,以“闖”的魄力、“創”的智慧、“實”的作風,從春天出發,向復興邁進。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