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高效發展海洋經濟,是全球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海南自貿港發展的核心要義或者題中應有之義。自貿港因海而生,也要依海而興,因此要做足海洋經濟這篇大文章,要加大數字賦能力度,堅持向海圖強、以陸濟海、陸海統籌、多業協同的原則,綜合施策、持續發力,開創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新局面,形成自貿港發展新優勢。
發展海洋經濟新視野
樹立新時代海洋發展觀。要形成多層次、大空間、海陸資源綜合利用的現代海洋經濟意識,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以海洋經濟深度開發為主線來促進多元多業態綜合發展,持續拓展發展新空間。必須形成這樣的海洋經濟新的發展觀。
堅持開放合作原則,要更好發揮自貿港的特殊優勢,以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為引領,深入推進海洋經濟國際交流與多種形式合作,使各參與方能夠在海洋經濟發展中共享經驗、分擔責任、合作創新、互利共贏。
推進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海洋各類資源,包括漁業資源、能源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等,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為原則。同時,海洋開發與生態保護并舉,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海洋生態系統。所以,不能采取掠奪式的開發,資源不能過于單一,要搞海洋綜合資源開發。
共建海洋經濟科創園區,促進海洋經濟集聚發展,吸引與海洋相關的高技術企業和研發機構入駐,鼓勵企業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共同開展海洋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
加快海洋經濟數智化發展,要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海洋產業數智化轉型,全面提升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同時,海洋數據開放共享是更好激活海洋數據要素潛能的內在要求,將從更深層次上推動海洋經濟數智化發展。因此,數據要素要得到充分的重視。海洋經濟的數字化發展,如何解決數據計算和存儲問題是一個大的問題。
形成海洋經濟發展新格局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自貿港的獨特優勢,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自由貿易港優勢,進一步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發展海洋經濟來放大自貿港的效應,由此形成自貿港與海洋經濟互動發展新格局。
首先要充分發揮自貿港高水平開放優勢,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發展機會、更大發展空間,通過產業鏈整合和互聯互通,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和更高效的資源配置。
一是自貿港實施高度自由便利開放的運輸政策,創設了與國際接軌的便捷,高效的國際船舶登記程序,增強了海南自貿港開放制度的吸引力,這個效應已經形成了。我看見最近一個報道,2020年起到現在,海南新增船舶運力超過1400萬載重噸,超110艘船舶及游艇享受零關稅進口,這就是自貿港的特殊優勢,這個特殊優勢可不可以進一步放大?
二是自貿港通過建設先進的港口設施、倉儲和物流系統等基礎設施,支持海洋產品的高效處理、儲存和運輸,為海洋資源的開發和貿易創造條件。
三是自貿港通過建立國際海洋事務合作機制,吸引國外投資和技術,共同開發海洋資源,推進自貿港間的合作,共同開發跨境海洋經濟項目。跨境海洋經濟項目需要進一步拓展,特別是不同自貿港之間的合作,這方面我們可能要做一些長遠性的工作。
四是自貿港通過設立研發中心,匯聚與海洋相關科技創新資源,以及改善海洋資源環境的可持續開采技術,加速海洋科技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進程。
五是發揮好自貿港特殊政策優勢,特別是對那些高附加值海洋產業和企業,如海洋生物科技、深海探測和可持續漁業,享有稅收優惠、關稅減免等政策的支持,在這方面加大力度,這些政策措施形成較強的“開放效應”,吸引國內外投資者投資海洋經濟相關領域。
其次,發展海洋經濟對于促進自貿港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實現互利共贏。自貿港這種開放的平臺對于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效應在放大,發展海洋經濟會反哺自貿港的建設和發展,有利于實現互利共贏。
一是海洋經濟擴張要求持續加大港口設施建設力度,它不能滿足于現狀,要不斷增強貨運能力,改善航運服務,擴建倉儲設施等等。同時,促進開發多功能海港服務,提高港口的吸引力和運營效率,從而提升自貿港軟硬件建設水平,放大其功能效應。
二是海洋經濟為自貿港帶來發展機會,創新發展關聯產業,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增加自貿港的經濟活力和吸引力。自貿港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它的核心主體是通過海洋經濟來營造發展的勢頭,因此,海洋經濟發展對自貿港帶來的發展機會是不斷放大的。
三是海洋經濟發展要求高標準的環境保護措施,促使自貿港提升環境管理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通過海洋經濟發展進一步提升其作為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中心地位,提高自貿港的國際影響力。海南自貿港的國際影響力如何形成,核心的內容還在于海洋經濟的發展。
建立海洋經濟發展新體系
海洋經濟體系是指由各種海洋相關產業和活動組成的復雜經濟系統,涵蓋了從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經濟發展到海洋服務產業的廣泛領域。很多沿海的城市,海洋經濟發展的體系化程度是不夠的,往往集中在某些領域互相競爭。自貿港發展要著眼于發展,海洋經濟要體系化發展。當前,要進一步優化海洋經濟發展結構,推動建設現代化海洋經濟體系。
一是拓展漁業和海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我國在海水養殖規模化推進,近、遠海養殖同步發展,網箱養魚等現代養殖模式方面也在大力推進,只不過在品種上可能差距比較大,水產加工形成比較優勢,進一步優化體系,避免過度競爭、惡性競爭。
二是大力發展海洋能源產業。這包括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海底油氣管道建設、海上風電、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海南自貿港具有比較優勢,因此,要把發展的重心移向海洋,做海洋的文章。
三是大力發展海洋旅游休閑是海南的主導產業之一,海洋旅游休閑涵蓋了海濱度假、海上游艇、潛水、海上觀光、垂釣等各種海洋旅游及休閑活動,是各國沿海地區經濟的重要支柱,國外很多的沿海城市大多走相同的路,空間是很大的,同時也是自貿港的優先選項。在這個方面,自貿港和海南省的主導產業可以融合在一塊,加大這方面的力度。
四是積極發展海洋交通物流業,包括海洋運輸、港口建設與管理、航運服務、海洋物流等相關行業,連接著全球各大港口和貿易中心,自貿港具有廣闊發展空間。自貿港,沒有互動往來何稱其港?尤其是交通業物流業將迎來一個大的發展時期,在這方面要提前謀劃、超前布局、加大發展力度,前景可期。
五是要積極探索深海科技創新。比如發展深海機器人、深海裝備和工具,提升深海開發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時,利用3D引擎技術實現對海洋的全域感知、實時可視、智能管控。自貿港要先行示范。3D引擎技術,一個時期以來,北京中關村有一個企業是搞3D引擎技術的,我看過它的路演。比方說,如果一個城市應用它的3D引擎技術,能夠真正做到對地震、物理變動有感知并且是實時感知的,而且它是能夠智能管控的。
六是發展海洋文化與教育產業。它包括海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海洋教育體系的建設、海洋科普和海洋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活動和產業發展,自貿港在這方面責無旁貸。
七是加快發展海洋醫藥與生物技術。利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醫藥和生物技術產品,如海洋藥物研究、海洋生物活性成分提取等,擴大自貿港的后發優勢,在這方面的空間是很大的。
總之,發展海洋經濟體系,不僅涉及單一產業的增長,更要考慮各個產業之間的協同作用和整體效能,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推進海洋經濟健康發展。
白津夫,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原巡視員兼副局長,北京工商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曾任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